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替米考星来历和临床使用 [复制链接]

1#

1、替米考星简介

泰乐菌素与3、5-二甲基哌啶反应后得到替米考星碱,再加入磷酸和水就形成磷酸替米考星,它是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和泰万菌素一样同属新型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因都具有一个14~16个C原子组成的大环而得名),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同时对动物乳房炎的主要菌系具有良好作用。替米考星能迅速地(30min)从血液进入乳房,乳/血最大药物浓度可达30︰1,乳中药物半衰期长达33小时。在欧洲,由于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的限制,替米考星成为防控乳房炎的主要药物。

2、替米考星抗菌谱广、抑菌杀菌能力

替米考星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当药物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的4倍以上时,替米考星就具有杀菌效果。替米考星对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等具有明显的抗生素效果,当8倍于MIC的替米考星作用于巴氏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替米考星的抗菌后效应可长达8小时。当细胞外的替米考星已经代谢完毕时,巨噬细胞和噬中性粒细胞中的替米考星最少还能维持4小时。替米考星尤其适合细胞内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胞内劳森氏菌(回肠炎)等的控制。除此之外,对猪丹毒杆菌、多种葡萄球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血痢)等均有效。

3、替米考星可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协助控制蓝耳病

替米考星可以改变巨噬细胞内pH环境和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巨噬细胞溶菌酶分泌,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维护和恢复巨噬细胞正常免疫功能,可协助防控蓝耳病,降低蓝耳病给猪场带来的损失,其3种免疫协同作用:在吞噬细胞内靶向聚集、伴随吞噬细胞向炎性部位趋化、从吞噬细胞内释放后杀菌。具体机制是正常状态下,肺泡巨噬细胞将细菌、支原体等吞噬后形成吞噬小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依靠溶酶体中的溶菌酶杀灭病原体,但此机制常无法杀灭全部病原。当替米考星存在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后,病原体将在溶菌酶和替米考星抗菌性的“双重作用”下被消灭,杀菌作用显著增强。

4、替米考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配伍

替米考星作用机制是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四环素是与细菌30s亚基结合,因此,替米考星可以和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配伍协同增效;而替米考星同氟苯尼考机理相似,虽然其作用机制都是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但是氟苯尼考通过其脂溶性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广泛分布于动物机体,从而起到抑菌作用。替米考星组织穿透力强、在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是最高的,从而靶向有效控制、治疗动物呼吸道疾病。因此,临床上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配伍同样可增加效果。

5、替米考星使用注意

中国兽药典注明:替米考星注射液使用仅标注牛羊的用法用量,由于猪使用替米考星的剂量与致死量非常接近,所以兽药典并未标注猪用法。但是可以拌料使用,剂量为~mg/kg拌料,使用7~14天,也就是~g/吨;目前市面上替米考星预混剂含量为20%,也就是1~2kg/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