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黑龙江网特别邀请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名师对各考试科目进行深度、详实解析,希望给各位考生以借鉴和参考。
解析人:谭爽,哈师大附中高三班主任,生物学科一级教师,教育硕士。多年来,在省、市等各级别公开课活动中获得教学一等奖、优胜奖、创新奖等;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生物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连续几年担任《科学发现报》主讲教师;多次参编高中生物试题集,并多次参与省科研课题。
谭爽
年高考全国乙卷生物学科精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凸显学科特质,着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语言规范表述能力,并深化科学思维,从而加强了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增强了试题的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考试难度。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被高考分辨出来,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试题内容难度适中注重核心内容考查
生物试题立足学科本质,延续近年试题风格,以稳为主,但又稳中有进。与往年相比,实验探究题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和逻辑思维能力,旨在引导生物学教学回归学科本质,加强实验教学,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从试题难易程度来看,选择题的难度整体适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非选择题难度整体偏向适中:32题遗传题以代谢途径为背景,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虽然也有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的考查,但整体而言难度不大,中规中矩;其他题如29题(以曲线分析为载体,考查物质跨膜方式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30题(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作用为背景,考查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及文字表述能力)、31题(设置新的情境——“空中拍照法”,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文字表述量较大)、37题(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基础考查实验思路分析)、38题(以新冠疫苗制备为载体,考查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及拓展延伸,尤其是PCR技术,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和推理判断能力,其中有些小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组织语言进行阐释,难度稍大)。总体而言,整张试卷出题均是生物学中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
同一知识点变化角度再考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
今年试卷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
高考强调基础。同一考点可以变换角度与题型再考,变换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如试卷中第1、3、5、29(1)、32(1)、37(1)、38(1)(3)等,分别考查了细胞分裂、神经调节、群落垂直结构、主动运输、消毒灭菌法、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遗传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杂交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规范书写。
强调融会贯通全面考查学生素质
试题之间、考点之间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查。
高考强调融会贯通。综合性考查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在给定条件下,综合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如29题,以曲线分析为载体,考查物质跨膜方式主动运输的特点,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最后一问提升到实践应用,即在农学中如何利用上述相关知识提高植物对某种矿质离子的吸收。
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
高考强调学以致用。将日常生活情境内容融入到高考试题中,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目的所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如38题,以新冠肺炎和新冠疫苗制备为情境,考查RT-PCR过程中所用的酶,PCR中引物的设计,进行新冠肺炎检测时,利用抗原-抗体技术检测和核酸检测时呈现阳性和阴性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S-蛋白疫苗等,让学生面对新的任务情境,能够借鉴、应用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考查。
设置不同知识和任务情境,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考强调创新思维和实验探究。创新性要求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使考生能在新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探究性或开放性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回归生物学科本质,加强实验教学,从多角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试卷第2、4、6、29、30、31、32、37和38题均涉及实验探究与分析,同时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体现了考查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命题主旨。
总之,年高考生物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多种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出诸多创新点,并强调实验探究和学以致用,这也为今后的日常生物学教学和学习指引了明确方向! (记者徐楠)
(黑龙江网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