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土生活园艺
农作物出现的病害,是寄主作物和病原物之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发病,到群体流行,都是要有两者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病原物是离不开寄主作物的,而寄主作物又影响着病原物。
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是防治、轻轻、避免农作物受病虫害侵染,而造成减产、劣质的重要依据,也为我们防治病害提供了借鉴。
病原物对农作物有寄生和致病性,而农作物是病原物的寄主作物,同时又对病原物有一定的抗性。病原物是诱发农作物病害的“罪魁祸首”,它对农作物来说,既有寄生性又有致病性;而农作物,可以通过自身品种的不同,通过免疫,抗病,耐病等特性,表现出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我们称为农作物的抗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它不但具有寄生能力,还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它一般是指,病原物从活体细胞、组织中获得养分供自身生存需要的能力,均属病原物的寄生性。根据病原物的寄生性,可分两大类寄生物,即:专性寄生物、非专性寄生物。
1,专性寄生物。这一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比较强,只能依靠寄主活体组织才能生存,也就是说,只有寄主农作物死后,该类寄生物才停止生长和危害。如:农作物的病毒,霜霉菌。
2,非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对农作物的寄生性较弱,它既能寄生又能腐生。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它们既可寄生在活体农作物体上,又可在死后的农作物残体上腐生。大多数细菌、真菌都属于这类寄生物。
同时,这两类寄生物对农作物又有致病性。通常,病原物对寄主农作物,直接或间接的破坏、毒害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病原物的致病性。专性寄生物,虽然寄生能力强,但它并不会马上引起寄主作物严重的病害,因为它要从寄主作物细胞中吸收养分,慢慢的“让”作物死去。非专性寄生物,虽然寄生性较弱,但它们侵入作物后,很快“杀死”寄主细胞,使组织腐烂然后吸取营养,这类病原物所致作物病害,一般发病快、严重。
病原物对寄主作物致病后可见于:产生多种毒素,杀死寄主作物细胞;抢夺寄主细胞的养分和水分,致寄主作物生长不良;分泌各种酶,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分泌激素,导致寄主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生长畸形。
农作物的抗病性
农作物的抗病性,是农作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根据品种不同,这种特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它对病原物的抗性,可表现为:免疫、抗病、耐病。作物完全不被某种病原物侵染,为免疫;寄主已发病,而病原物被限制在小范围内不扩展,为寄主的抗病性;寄主染病后,发病症状明显,但寄主可以耐受住病原物的危害,对后期的产量、质量影响不大,为寄主的耐病性。
A,避开病害侵入。避开病害,是农作物抗病的一种机制。它并不是说,农作物可以避开病害的侵染,而是因为某种原因,农作物在某个生长时期错开了,易感病期或病害的盛发期。如:我们可以通过提早、推迟播期,错开某种虫害、病害的盛发期,而起到避免染病、抗病的目的。
B,抗病害侵入。农作物的外形特征,表层组织结构、内分泌物等,具有阻止病原物侵入的现象,为农作物抗病中的抗侵入机制。如:不同品种的柑的表皮,对溃疡病就有不同的抗性,表皮气孔稀疏,数量少的品种,就抗溃疡病的侵入,反之,则容易受溃疡病的侵入。
所以,我们在种植时,预防病害的侵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时,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只有综合运用起来,才能起到最理想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