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保持年轻的心态能延缓衰老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原创Ananthaswamy酷炫脑

《我们这一天》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AnilAnanthaswamy

翻译

沛大星

改写

AdemPeng

审校

酷炫脑主创小注

朗读

鸽仔

美工

雪今金

编辑

小注

如果让你回到年轻时的世界生活,会发生什么?你会和世界一起变年轻吗?科学研究会告诉你答案。

年,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Langer)和她的学生们仔细做旧了一座旧修道院,使它充满20年前建造的复古风格。然后他们邀请了一群70-80岁的男性,让他们按照年的生活方式与研究者们在这里共度一周。

兰格说:“那个年代的一台IBM电脑大得要一整个房间才装得下,丝袜也刚被美国女性所接受”。兰格的目的其实是让这些人至少在心理层面上回到自己更加年轻、健康的人生阶段,看看这能否会产生生理上的影响。

在那一周里,兰格和她的学生们每天都会和这些人讨论“新闻”,他们谈到美国的第一次卫星发射、菲德尔卡斯特罗进*古巴后进入哈瓦那、巴尔的摩小马队赢得了美国橄榄球联盟冠*,他们也一起讨论了“新”出版的书籍,伊恩弗莱明(IanFleming)的《金手指(Goldfinger)》、利昂乌里斯(LeonUris)的《出埃及记(Exodus)》。他们用黑白电视上看埃德沙利文(EdSullivan)、杰克本尼(JackBenny)和杰基格里森(JackieGleason),以及出演《热情似火(SameLikeItHot)》的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并在收音机上听纳特金科尔(NatKingCole)的节目。

MarilynMonroe

via:Pixabay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把这些老人们带回年。兰格还另外邀请了一组与实验组相同年龄、相同特征的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也来修道院里静修,但他们并没有被带入模拟年的生活环境中,而只是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让他们静修和回忆。

一周后,兰格发现在感官和心态上完成了“时空穿越”的实验组参与者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甚至体力都有所提高。和同样来到了修道院,却没有被带入模拟年生活环境的对照组的人们相比,实验组在之前提到的各个方面都优于对照组,说明他们从客观上似乎的确返老还童了。

如今担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兰格还补充道,研究人员在实验前后分别给这些参与者们拍了两次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展示给一批对本实验毫不知情的志愿者,他们仔细浏览后都认为那些人在实验后的照片看起来更加年轻有活力(LangerImber,)。

兰格的实验吸引着我们相信,以我们的出生日期为标准的实际年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我们实际的衰老程度。当然,兰格本人也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在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变老的过程中,心态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自她的研究以来,人们对于人体的衰老过程有了更加客观的看待方式。

via:Pixabay

人们把目标重新放在了确定一个人实际的“生理年龄”上,“生理年龄”的目的是反映人体的生理随时间的进程发育和衰老过程,并由此有理有据地预测患疾病以及死亡的风险。

在科学家们努力研究人类生理年龄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速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完整地概括一个人的生理年龄。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兰格的实验还有着异曲同工的发现。他们发现光是我们对自己年龄的主观认识(对自身衰老程度的感觉)就能在客观上影响我们衰老的进程。对于人体的衰老而言,万年历上一页一页翻去的老*页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虽然我们都本能地清楚“衰老“的概念意味着什么,但想要准确地定义衰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年,后著有《性爱圣经》(TheJoyofSex)而成名的英国老年学家亚历克斯康福特(AlexComfort)曾广为人知地将衰老定义为“生命活力下降而不断变得更加脆弱的过程”(Comfort,)。

via:Pixabay

他写道,衰老并不意味着死亡,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随机原因”而死。进化生物学家认为衰老是由于“内部生理功能的退化“导致我们整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逐渐衰退的过程。这种生理功能的退化可以从细胞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器官中的细胞存在的时间越长,它们就越容易停止分裂从而走向凋亡,或者是突变从而导致癌症。这就使我们相信,我们的身体可能存在一个真正准确的生理年龄。

然而,找到准确计算生理年龄的方法十分困难。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寻找所谓的“衰老生物标志物”,这是一类随着身体机能变化改变,因而可以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罹患老年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剩余寿命的生物标志物。血压和体重就是一组常见的生物标志物,二者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上升,但是它们并不可靠。血压可能受药物影响,而体重则取决于生活方式和饮食。而且有些人的体重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一个充满前景的生物标志物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线,那就是一段名叫端粒的DNA。端粒是一个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片段,它像帽子一样保护染色体免受磨损,也有学者形容它像是保护鞋带末端的塑料套。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随之变短一些,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凋亡。端粒的长度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癌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这样的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端粒

尽管一系列研究都在试图寻找端粒与衰老的联系,但它们仍然很难证明端粒就是准确的衰老生物标志物。年,匹兹堡大学老龄化和人口健康中心主任安妮纽曼(AnneNewman)和同事们通过整理现有的端粒相关文献得出结论:即便端粒长度可以被看作人类衰老的生物标志物,那它也仅仅是一种预测能力差且准确度低的生物标志物(SandersNewma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遗传学家史蒂夫霍瓦斯(SteveHorvath)说:“20年前人们曾对端粒寄予厚望,希望端粒长度能真正解释生物衰老的本质,甚至希望端粒缩短就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而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在过去的10到15年里人们已经意识到,一定有其他因素和原理在衰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于是霍瓦斯把注意力转移到人体中干细胞的衰减速度,也就是线粒体(细胞中负责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的效力上。他搜集了大量相关的数据和文献,比如研究基因表达与衰老的相关性,以期对生物标志物有更进一步的发现。但他始终一无所获。然而,这并不代表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不存在。

via:Pixabay

霍瓦斯一直在刻意回避一组与DNA甲基化有关的数据。细胞们通过DNA甲基化的过程关闭特定的基因。DNA甲基化主要指细胞通过在DNA序列中的部分胞嘧啶(DNA链上的四种基本单位之一)上连接一种“甲基化基团”来调节基因表达的过程。因为DNA甲基化是从外部修饰基因表达而并不会改变基因序列,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表观遗传。起初霍瓦斯认为表观遗传与衰老无关,所以他并没有认真研究与表现遗传相关的数据,以为看了也是白看。

但是在年的某一天,霍瓦斯改变了想法。他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中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发现了令他自己倍感惊讶的结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项工作在一小时内就能完成”,但在他过去10年的基因数据分析工作中,他从未想过要分析这组数据,更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找到研究方向的霍瓦斯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普遍存在于所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中的基因组中筛选出了个特殊位点,之后他又开发了一种新的算法,克服不同种类细胞间的差异,利用这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来建立表观遗传时钟。

图源网络

年,霍瓦斯发表了一组惊人的研究结果,他通过自己开发的算法计算了个样本甲基化水平的加权平均数来评估一个人的生物年龄,结果发现这个数字与人的真实年龄密切相关。在超过一半的样本中,该算法得出的生物年龄与时序年龄的差距小于3.6岁,这表现出比任何其他生物标志物更强的相关性(Horvath,)。他还发现,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表观遗传时钟的快慢可以反映其生理老化的速度究竟有没有超过真实年龄。

尽管生物年龄与衰老显著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只适用于较准确地预测特定的组织和器官的衰老程度而不能用于反映整个人体的情况。生物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差值可以小于零、等于零,或大于零,小于零表示组织或器官还很年轻;等于零表示组织正常衰老;而大于零则表示组织或器官较预期更老。数据显示,同一个人的不同组织可能出现不同的老化速率。

一般来说,疾病会使表观遗传时钟加速。这在唐氏综合征患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尤为明显,这两种疾病的患者的器官和组织往往比正常人老化得更快。例如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和脑组织出现了更快的老化现象。除此之外,肥胖也会加速肝脏的衰老,阿尔茨海默症会加速大脑前额叶皮质的衰老。另外,霍瓦斯通过对个癌组织样本的分析,发现在患有癌症的情况下表观遗传时钟的转动速度要快得多,也就是说癌变组织的衰老速率明显超过正常的衰老速度。

via:Pixabay

尽管有了充分的研究数据,但我们还无法解释为什么甲基化水平与生物年龄会有极强的相关性。霍瓦斯也承认表观遗传时钟的最大缺点是它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他猜测表观遗传时钟与“表观遗传维持系统”相关,该系统通过分子和酶保护表观基因组使其免受损害。他认为这些标志物是整个保护过程留下的足迹,但他同时也强调这仅是自己的猜测。“至于为什么它能如此准确?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理?这些问题是当前最大的挑战”,他补充道。

即使我们无法彻底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表观遗传时钟仍可成为测试那些抗衰老的干预措施是否有效的工具。霍瓦斯说:“如果能够开发一种能够重置表观遗传时钟的疗法,那将会非常令人兴奋!”

就在霍瓦斯研究激素疗法的同一时期,兰格结束了在修道院对老年男性的实验,最终得出“我们可以通过心灵的力量影响身体状态”的结论。但年的兰格并没有在任何一份科学杂志上发表她的研究成果,她解释说:“我没有资金支持,在五天的时间内很难控制好所有的变量,比如让对照组去度假,实验过程也不够严谨,因此最后结论也不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我觉得把这个结论发表在二流期刊上也没有什么意义。

电影《白日梦想家》

为了更好地把成果公之于众,我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本书中第一次分享了我的实验,也因此得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