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起源于墨西哥中部山区,昼夜温差大,长期进化使玉米适应了昼暖夜凉的温度变化。
进入生殖生长期,若遭遇夜间持续高温,会影响结实和籽粒灌浆,降低穗粒数和粒重,导致玉米减产,但具体的生理过程和响应机制还有待论证。
目前,有两种主要假说:一,夜间高温加速了呼吸作用,引起糖代谢和能量消耗,并最终影响籽粒的淀粉积累;二,高温诱导会加快玉米的发育进程,缩短灌浆期,促使提早成熟,导致产量下降。
现有研究多支持后一种假说,即偏高的夜间气温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
1、夜间温度对产量的影响
年,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玉米进入花期后,通过控制夜间的环境温度,比较观察最终的玉米产量,结果发现:在夜晚29.4℃条件下,玉米产量要比16.7℃减产40%左右(表1)。
表1开花至成熟期,不同夜间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温度处理产量差异显著,但由于试验小区面积较小,同时,大田环境下,夜晚一般不会出现29.4℃极端高温,因此,试验结论不能外推,需要进一步试验论证。
年,通过玉米室外盆栽,并在吐丝18天后,转移到不同温度处理的室内继续培养,分析温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单株产量受温度影响显著(表2),其中,最低的温度处理(日温25℃;夜温15℃),灌浆期最长,单株产量最大;当夜间温度也提高到25℃后,产量显著下降。
年,以室外夜间平均气温为对照,处理温度=对照+5℃,处理从吐丝前1周持续到吐丝后的第3周,结果发现:高温影响籽粒授粉,相对缺粒率增加8%,此外,收获时,行粒数平均只有34粒,低于对照的37粒。
表2温度对玉米的灌浆期、穗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α=0.05)
2、温度影响玉米发育进程
3.1玉米起源
光周期和温度都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变量。但是,由于玉米起源于墨西哥的中部高山区,靠近赤道,不同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较小;同时,因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夜间气温大幅下降。
因此,一般认为,温度才是影响玉米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时,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昼夜的温差波动,昼暖夜凉有利于玉米高产。
墨西哥中央山区的玉米生产(玉米起源地)
3.2玉米生长与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决定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进程,10℃和30℃分别是活动积温的下限和上限阈值,温度越高,活动积温值越大,玉米发育进程越快,其计算公式为:
3.3玉米生理调节
植物和动物的某些生理过程及其相似。玉米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白天温暖夜晚冷凉的气候特点,如果夜晚温度增高,玉米需要提高相应的响应水平,即需要面对更大的环境压力。
不同之处在于,玉米不能移动、无法做出选择,如高温继续,植株也只能持续面对并做出响应。这时,夜间的气温越高,玉米生长发育面临的挑战越大,持续的生理响应的效率越低,最终则表现在产量的降低。
3、玉米产量影响因素
生殖生长阶段,产量影响因素有2个:其一,玉米授粉阶段,环境条件影响结实率,即穗粒数;其二,随后的灌浆期,养分从营养器官向果穗转移,这时,胚珠细胞代谢旺盛,需要能量、养分和水的持续供给,如环境异常,则蔗糖、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供给下降,影响幼胚发育和籽粒饱满程度,即粒重。一般认为,穗粒数贡献85%的产量;粒重贡献15%的产量。
高温作为异常环境因素之一,对玉米授粉和结实率的响应机制还未探明,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
第一种:高温诱导更大的水需求量,增加了植株组织的缺水胁迫,而缺水会影响雌穗花丝伸长,延缓吐丝过程,导致花期不遇和结实率下降;
第二种:温度增加引起更大的能量消耗,玉米糖转运受限,茎叶组织向雌穗转运低分子蔗糖和氨基酸的数量下降,同时,由于果穗下部优先积累养分,最终导致果穗上部幼胚无法获得能量供给,导致果穗上部缺粒、部分空秆。
4、为什么夜间高温影响产量
夜间温度与产量之间的响应机制仍未确定,目前有两个假说:其一,夜间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烈,能量消耗越多,用于淀粉合成的寡糖数量越少,籽粒饱满度下降。
其二,高温迫使玉米发育进程加快,导致熟期提前,压缩了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缩短,导致产量下降。
5.1呼吸速率增大
夜间温度高,细胞呼吸旺盛,能量损耗大(图3)。
图3不同夜间温度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比较()
根据功能,呼吸作用可以分为:生长呼吸(GrowthRespiration)和维持呼吸(MaintenanceRespiration),其中,生长呼吸形成生理所需的化合物,带来植株干物质产量的增加;维持呼吸主要是通过释放能量,促进细胞代谢,如:离子跨膜转运和物质合成。
在生长前期或幼嫩的组织中,以生长呼吸为主,实现各种化合物的合成和促进植株生长;到了生长后期或在成熟的组织中,维持呼吸占比增大,主要用来释放能量,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此外,植株的地下根是以维持呼吸为主,通过释放ATP吸收土壤水养分。
因此,呼吸作用在为物质合成和转运提供能量的同时,是以代谢碳水化合物为代价的,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同时,温度影响酶促反应,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图4),如果相对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越弱,净光合值越高,越利于物质积累和实现高产。
另一方面,如果白天温度相同,那么随着夜晚温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则净光合值下降,光合产物减少,玉米产量降低。
图4-温度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净光合效率的影响
随着温度增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在增强,并一直持续到某个临界值,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减掉呼吸作用消耗的糖,体现为净光合效率,与潜在的产量紧密相关(图4)。同时,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临界值)要大于光合的最适温度。
此外,玉米生长的理想温度是30℃,而图4中,理想的光合作用温度是37.8℃,产生差值主要是因为:光合反应在叶绿体中进行,而叶绿体分布在叶片组织中,同时,玉米中上部叶片的叶片内部温度要大于四周的环境温度。
5.2加速发育进程
第2种假说认为:夜间高温会加快玉米的生长和发育,缩短吐丝到成熟的天数(表1),进而减少了灌浆期的光合产物积累,降低茎叶向果穗的能量转化,最终导致减产。
在伊利诺伊州的一个研究中,试验品种生育期天,7月10日进入吐丝期,9月2号生理成熟,如果进入吐丝期后,夜间温度增加2.8℃并连续处理2周,则在8月31日就达到生理成熟,熟期提前2天。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年爱荷华州玉米单产大幅低于年,同时,年吐丝到成熟期的夜间温度平均要比年高4.4℃。
进一步选取该州5个地区为试验点,在吐丝后的4周内,夜晚施加2种温度处理,分别是年的同期温度和年的同期温度,结果表明:在这5个地区,低温处理小区的吐丝至成熟的时间都要比高温小区长,至少增加了一周(表3)。
表3低温模拟对玉米生殖生长期和总生育期的影响
5.3两种假说比较
第2种假说,即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天气缩短了灌浆期,从而导致减产,获得更多支持,因为尽管夜间高温增加了玉米的呼吸作用,但研究同时发现,增加呼吸消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十分有限。
其一,生长后期呼吸作用较弱。早在年,相关研究就发现:植株生长早期,叶片和整株的呼吸作用都非常活跃,而随着发育成熟,后期的呼吸作用也逐渐减弱。
其二,呼吸作用的碳消耗变幅较小。年的类似研究表明:吐丝前一周到后三周内的连续高温处理,与对照相比,夜间叶片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其三,光合作用的碳同化量远大于呼吸作用的碳消耗量。年的研究证明:光合作用的碳流量远远超过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夜间因高温增大的呼吸消耗,对净光合效率的影响有限。
因此,当前普遍认为,夜间高温加快玉米的发育进程,缩短了灌浆时期和减少了光合产物积累,是抑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此外,授粉阶段,过高的温度不利于花丝伸长,降低单位叶片的光合效率,影响授粉结实。二者最终导致穗粒数和粒重都下降,玉米减产。
原文作者:NantichaLutt、MarkJeschke、StephenD.Strachan;中文由曾繁星翻译,屈中华校对,不足处请指正。
(来源:登海先锋,略有删减)
完
头条指南
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转基因毁掉了中国棉花产业!
一年之后的夏天,种业人你进种企了吗?你的科研成果商业化了吗?农业部发布12个典型案例
吴晓玲:推进《种子法》的实施,进一步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
史上最全种业概况!未来,谁将成为最后的种业巨头?
私人掌上仪器展厅全新上线各类种子检验仪器尽在其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