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炎最好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曾经有一位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的领导,在脱贫攻坚即将胜利之际,感慨地说:“回顾8年来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广大的一线干部们最苦最累——他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使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锤百炼,为夺取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千万大*中,有这样一支响应*府号召、回乡返村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投身扶贫一线,带领贫困乡亲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为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大榆镇改板沟村的村支书范海全,便是这支企业家返乡再创业队伍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罗薇)
作者简介
罗薇,贵州安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四川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四川省“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签约作家。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扶贫》《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风随四季》。
范海全(右一)与田地里务工的“妈妈”们合影。
A离乡
年,范海全出生在射洪市大榆镇改板沟的一个贫穷山村。家中三兄妹,他是老大,父母勉强支撑到他读完初中。17岁的他,懂事孝顺,放弃了学业,开始跟着村里木工师傅学手艺、干活挣钱,尽力为弟弟妹妹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分担家里负担。别看范海全初中毕业,在改板沟村可是个小文人,字也写得好,每逢春节,还帮着村民们写写对联。
他清楚地记得,年春节,他在自家门上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下联:思则顺,顺则活,活则富横批:穷则思变
可见那会儿,他便有了用智慧改变命运的想法。
他是村里最勤奋的学徒,白天边学边做笔记,晚上复习研究,算算画画的,3个月便出了师。
之后的一年里,他认真打造每一件家具,在十里八乡口碑极好。
做好的家具,用背篼背在肩上,走上好几公里的烂路到太和镇去卖。厚实的木头家具压在肩上,像背了一背篼的铁实秤砣。怎么感觉这“背”家具比“做”家具还辛苦呢?
范海全的师傅是个醒豁人,他明白在这穷乡僻壤“发财难”——家具做得再好,有几个人能买?大家都是穷里乡亲的,又能卖得了几个钱?
随后,师傅带着他和4个徒儿,在年的夏天,向十三朝古都——西安,迈出了改变范海全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也是如今使改板沟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一步。
B创业之初
师徒5人带着5团铺盖卷儿,坐着闷罐车(车厢封闭的铁路棚车),怀揣着致富梦想来到了西安城下。
第一次出远门,范海全内心激动难掩,虽然途中晕车,几次作呕,被硬咽了回去;没地儿上厕所,于是水也不敢喝。再磨人的路,也有尽头,他们终究来到了梦想之地。
身处西安这个繁华又古风厚重的大城市里,摆在他们这些异乡客眼前的现实是——没活干,就没钱、没地方住。白天,师傅和师兄们拿着锯子(木工工具)到土门劳务市场找活路,18岁的他年龄最小,就在城门下看被子;夜晚,他们露宿城门洞下。只有找到了活,他们才有地方安身(住在雇主处)。
有天傍晚,范海全准备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去附近的夜市瞧瞧。路过一西瓜摊,看了看,咽了咽口水,准备过。摊主大吼:
“你——站住!看什么看?看了就要买!”他愣住,斜虚着眼朝上,看向这壮汉(他哪敢正眼看啊)。只见这人光着膀子,牛高马大,尤其是他手上那把长长的、明晃晃的西瓜刀,在空中不停地飞舞,惊得范海全心脏加速、胆怯地跳个不停,仿佛半个*儿已系在了刀上,任它牵着,起起落落。
他赶紧把眼移向西瓜,随后发出一缕细若游丝的声音:
“我——没钱,有钱我会买的——”
那大汉瞟他一眼,大吼一声:“滚——”
范海全逃也似地奔离,他要远远地奔离这“凶神”,也下着更坚定的决心——要奔离这贫困!
范海全素来吃苦耐劳,加之饱尝到异乡生活的艰辛,更加勤奋地学习手艺。他一边做工,一边用心笔记、勾画结构。没多久,他的手艺便赶上了师傅。同样的活,他能比一般工人多挣一倍的钱。
20世纪90年代,范海全便开始组建施工队,后来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开始装修星级酒店、学校、写字楼等。
他对自己和工人要求都十分严格:“我们做工时,就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因为有一天,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这座或那座辉煌的大厦就是自己装修的,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生自豪。就算不能做出值得自己自豪的作品,也不能做出让自己蒙羞的东西!”
在范海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他带领的工程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业绩,赢得诸多荣誉,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21世纪初,他吸引了很多同乡到自己公司打工,工程队发展到多人,其中有多是改板沟村以及附近的村民。这些同乡,令异乡的他倍觉温暖和踏实,仿佛家乡也一直未曾远离。
C归乡之心
让在他乡事业有成的范海全下定“归乡之心”这事,要从年说起。
那年春节,海全和妻子回改板沟探亲。这次回乡,引发了他改变家乡面貌的初心。而“诱发”他初心的人叫王明贵,是年射洪县委(射洪为年撤县设市)派来该村的第一书记。他听说范海全回来了,便立即找到他家。
范海全的精干温和,让王明贵如见前来相助的老友,向他直诉衷肠:
“范总,你回来了真好!我一直想和你联系。你也知道改板沟村穷啊,主要是缺产业、缺人才!前两年,我刚来你们村,想着帮大家发展养殖,自己还把工资贴上,给村里贫困户买了几百只产蛋鸡,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送去。结果,没几天去回访,发现好些鸡都被吃了……类似这样的伤心事还多,费神费钱费力,效果还不好!”
“王书记,我常听村民们提起你,都说你是个‘好书记’——一个外乡人,巴心巴肝帮我们!但是,你找我,希望我为村里做些什么呢?这么多年了,我也只熟悉装修这行当啊!”
捧着丰收的洋姜,范海全喜不自胜。
“你来做农产业呀!你可是我们村的能人啊!”王明贵恳切地说。
“你想想,你是企业家,管理产业你总在行吧!我们要发展壮大农产业,就需要你这样的管理人才。至于改板沟,地里适合种什么、发展什么项目,还有技术指导什么的,都有农业专家呀!”
“还有啊,范总,现在扶贫*策越来越好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在财*税收、金融支持、国土资源等方面都有相应配套*策扶持。你就回来吧。我相信你!村里需要你!”
范海全曾经有过各种想法,去改变改板沟的命运。但让他改行做农产业,他根本没想过!自己的装修公司运营良好,每年有上千万的利润,以后的工程,以及来号员工的管理,该怎么办?
改板沟村的贫穷命运,是一定要改变的。但这事交给他,他就要想周全了。于是,他对王明贵说:“王书记,你让我想想,明天答复你,好吗?”
王明贵走后,范海全陷入沉思。
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本想再干几年就把公司交给儿女去管,好好陪着父母安度晚年,儿孙承欢、尽享天伦,但王书记一番话,让他对曾有“安逸打算”的心思深感不安。
次日清晨,他给王明贵回复信息,“王书记,你的建议我慎重考虑了,我决定试试!”
主意一定,他便开始悄然入手,这事还不能提前告诉父母妻儿。
余下几天,他每天都一个人到田间地头转悠、琢磨。老婆笑问他:“怎么这几天变得神经兮兮的,总是对着土地发神,是有什么心事啊?”他笑而“不敢答”。
走的那天,他用玻璃瓶装了一些改板沟田地的泥土回到了西安。
D再次创业
这是范海全第二次创业。他离开了安逸的生活,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而这艰辛之路,正是为贫困的改板沟寻求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他内心觉得,自己必然要走这条路,不然,活着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回西安后,他逐步将公司交给妻儿打理,自己则先后奔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考察了十多项农产业。这些成功的案例,给了他不少信心。但改板沟到底种什么,还是要因地制宜。土壤也分送给专家们鉴定了,专家给出的建议颇多,最终还是要自己来拿主意。
范海全一面逐步移交企业,一面心心念念着改板沟的土地。该种个啥呢?
平时工作日,范海全一家住在西安城里,每逢周末,他们一大家子就会来到西安郊区的别墅小住。
又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穿窗而入,映照在卧室的地板上。范海全翻身而起,拉开纱帘,推开窗户。屋外母亲种的多平方米的那片洋姜,花开得真好看呀!
洋姜块好吃,洋姜花原来也这么好看。这神奇的作物一下触动了他的灵感——对,就种洋姜!此时他猛地想起,有位专家也曾推荐过“种洋姜”的啊!改板沟的土壤是适合种植洋姜的,而且盛花期还可搞赏花旅游呢!
范海全心想:虽然是决定种洋姜了,但还要先把市场找好了才行,不能光顾着种,丰收了没人买,那就傻眼了。
范海全在网上查阅了大量信息资料,最后看中了重庆骄王公司。
该公司总部正好在西安,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天然植物提取物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主营菊粉、菠萝蛋白酶等健康产品。菊粉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排*养颜、养肝护肝、调整血脂、缓解便秘、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而洋姜是最适合生产菊粉的原料之一,它含量高,占其块茎干重的70%以上。
于是,海全决定亲自登门拜访“骄王”公司老总。
“骄王”确实霸气,范海全竟登门五次才得见。
见面后,他将改板沟村的贫穷状况和自己临危受命的经过一五一十讲给“骄王”听。“骄王”冷峻的面孔随着范海全的述说渐渐柔和,在他面前,这个被自己拒绝了四次求见的中年企业家是个执着诚恳善良聪慧的人,值得信赖,于情于理、于自身企业的利益,都该与他合作,遂当下允诺:“范总,你尽管种。你种多少,我收多少!”
范海全吃了定心丸,发展洋姜产业的思路也基本成熟,便准备返乡正式拉开再创业的序幕。
披荆斩棘
谁都知道创业艰难。范海全首先受到的阻碍来自家庭。幸福平静的日子即将被打破,谁受得了?公司交给妻儿,范海全放心,妻儿自己不放心自己啊。何况30年的艰苦奋斗,公司如今做得顺风顺水,至亲之人都在身边,他怎么狠得下心离开?
然而这个善良的大家庭,始终明白范海全——他们这个善良的儿子、丈夫、父亲,终归要成全他的心意——改板沟的贫困,一直是他心里的伤,他终归要回到改板沟村。
年10月金秋的一天,范海全回到了故乡。
王明贵一行村干部早早地在村口等他。他们心里打着鼓、敲着锣,脸上灿烂的笑容全冲着范海全而去。范海全看着他们满眼殷切的期盼,信念在胸中又稳了稳——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让改板沟村富起来!
大家一见面聚拢,便开会研究。范海全将自己种植洋姜的想法和计划讲给村干部听,村干部也纷纷建言献策,完善规划。
他们决定,眼前先着手租用农民土地,年开了春,就先试种洋姜50亩,其他土地仍种植常规作物。
租地工作开始了。范海全想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租用大家的土地,一来可以提高大家耕作的积极性,二来入股获得的收益更高。
把范海全高兴坏了的是村民们全来了,比村里开大会还积极。有的说:“这地你拿去,反正也是荒着,给不给钱都无所谓!”大家纷纷签字画押。瞧瞧,多么朴实厚道!
第二天,村民们又开始反对土地入股。有的说:“这地就是荒着,也不给你!”头天答应得好好的,头天签的字画的押,第二天统统不认。
原来头一晚,有“精灵”的村民一合计,觉得土地入股划不来,万一亏了呢?一分钱都拿不到,还不如我们把租金提到元一亩,外加30%分红,少一分都不行!
在这节骨眼上,范海全只有认了。贫穷是改板沟村的痛,也是范海全心里的痛。而大家这么闹腾,相当于给他的伤痛处又撒了把盐。他痛心地想:一个人,可怕的不是物资的贫穷,而是精神的贫穷,只有精神脱贫了才是真正的脱贫。
年开春,50亩试验地的洋姜下种,秋后丰收,全部卖给了“骄王”公司,每亩收益达余元,贫困户当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万元,每亩分红达多元。
洋姜试种的成功,令范海全感到极大的欣慰,也仿佛看到了未来壮阔的前景,这相当于试航成功,预示着他即将扬帆远航。
年2月,在改板沟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范海全以高票当选村主任。
洋姜试种的成功,也极大鼓舞了村民们的士气,大家攒足了劲儿,来年要大干一场。
当年春节,在县乡领导的支持下,范海全与王明贵一班村两委,组织了40余名在外创业能人,共谋扩大发展。他们共筹集资金多万元,成立了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海全个人出资万元。
合作社成立后,全村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流转的土地共有亩、林地亩。其中亩用于发展洋姜种植,林地和低产田分别发展跑山鸡和生态鱼养殖。
乡村道路发展,是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命脉。此时,改板沟村生产规模的扩大与道路发展的滞后,矛盾尤显突出。
为打通这条生命线,范海全和村干部们当即决定完善修建村道、组道水泥路以及生产便道。在规划建设中,他提出建议:尽量让道路延伸至每户人家,这样也方便大家出行。道路建设费多万元,全部由范海全个人出资。
范海全从来没向县里、乡里主动要过一分钱。他说,我们教育贫困群众不能“等靠要”,我们企业帮扶,在这脱贫攻坚争分夺秒之际,更是“等不得、拖不得、误不得”,能出的钱,我就尽力出,能垫的钱,我就竭力先垫着。
在道路勘测中,范海全带领勘探队员一道,在深草地、荆棘丛生的刺耙林里穿行,衣服被挂得破破烂烂。6月天,衬衣汗透了,又被风吹干,背上一道道盐霜。手背手臂,甚至脸上,也时常被荆棘和草叶边划拉得血迹纵横。他包里随时揣着创口贴,伤口太深、血流难止的,就贴上一张,队友划伤了,也随即递上一张“分享”。
勘探道路上的荆棘,有砍刀对付,而村民们思想上的荆棘,那可就难处理了。范海全和村干部们铆足精气神,分头行动,逐门挨户去说服。
有位婆婆,听说修路要砍掉自家的一棵核桃树,就坐在树下又哭又骂。范海全知道了,赶紧买好礼物登门造访,婆婆就跟他算起账来:“我一颗核桃树啊,还要结几十年的果啊,这钱你要补给我,还有占地的钱,你每年也要补给我!”
范海全真是哭笑不得,自己再有钱,也无力这么个补法。他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歹把婆婆说通了。
另有一户老人家,后院外搭了个“拖步棚”(装杂物的简易棚),正好处在规划的道路上。范海全白天忙完了工作,晚上便提着好酒、烧腊,来到老人的家,陪他喝酒。
俩人从祖上亲情,一直聊到小辈们的友情,从傍晚一直喝到凌晨,情到浓时心自通——老人终于一拍大腿,爽声道:“行!我支持你!”
说村里老百姓纯朴吧,真是纯朴,而这样的心理却最容易动摇,只要哪个煽风点火,马上就改主意。范海全怕了,生害怕他老人家一觉醒来就变卦。只要这边点头,那边立马通知行动,不管多晚!
那天他喊人连夜拆除了“拖步棚”,自己也跟着工人一起忙,拆完已是黎明。
年,范海全筹资近0万元,成立了四川天应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对菊芋(洋姜的学名)进行深加工,开发了菊芋粉(菊芋膳的主要成分)、菊芋挂面、“玉太香”洋姜泡菜三个产品。
而在建设加工厂的过程中,范海全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本来合作的几个股东,见他投入越来越大,风险随之越来越高,也都怕了,纷纷离他而去。他只得将西安的两套房子卖了筹款。可刚卖没半年,房子价格翻了番,直接亏损好几百万元。
他心痛啊,如果这钱不亏,投在厂里,他也不至于心理压力那么大。白天他忙村里的事,晚上回到家彻夜地查资料,比对建厂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尽量节约成本。
幸而有母亲照顾他的生活。母亲一直跟着他,从西安跟到改板沟村,她不放心儿子的生活。而至今,范海全父母的房子,还是全村最差的。这房子3年前,更差。这40年前的砖沙房,已多处裂缝,屋顶多达20几处漏水,一到下雨,房间里到处是接水的盆盆罐罐。母亲虽无怨言,但范海全心里难受——一心忙着村里事,而为父母修缮房屋的事,却整整拖了3年,现在大家的房子都漂漂亮亮的,唯独父母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这大概是秉承了父亲无私的基因。40多年前,父亲在改板沟村当基建队长时,为全村都建了新房,唯独自己家的房子拖到最后才建。
在县乡*委*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范海全和村干部们,冲破重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带领村中百姓,硬是在年底,使改板沟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年全部贫困户脱贫。
大地的回馈
“土地是有感情的,只要你善待它,就能从地里刨出金疙瘩!土地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你深爱它,梦想就会在这里生根、开花。”范海全述说着自己对土地的深情。是的,只有真正的农民,才会做到爱惜土地;也只有那些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体谅土地。
改板沟村平整后的土地宽阔了,洋姜的“耕种收”实行了综合机械化。范海全要求不能播撒化肥和农药。
“你们一定不要使用除草剂啊!地里长出的草,拔了正好喂鸡喂鸭喂鱼。你们想想啊,使用了除草剂的地里长出的洋姜,你们自己愿不愿意吃?”
隆冬时节,丰收后的土地正等待着来年春天洋姜的播种。机器已将洋姜秸秆捣碎翻入土中。
范海全说,这地还要深翻,确保秸秆在土壤中迅速地分解和充分地吸收。并且,我们通过实时视频监控等一系列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洋姜的质量和安全。
改板沟的富民产业正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洋姜的加工转化率逐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观菊芋花的游客逐年增加,土特产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年射洪市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菊芋文化旅游节在改板沟村举行。改板沟的土地上,那片金色的海洋里,人头攒动,花朵绚烂,一片欢语笑语。
“开幕第一天,我卖凉粉就挣了0多元。一个旅游节,抵得上过去种一年地的收入!”村民徐素珍喜不自禁。
目前,范海全已在金华、广兴、复兴等6个镇7个村发展洋姜产业,新建洋姜种植基地0余亩,为周边乃至整个射洪市作出了贡献。
如果大地的一角呈现出幸福的风景,这正是那些在故乡田野上不懈奋斗的人们,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这乡土的温情、这世间的美好和希望。大地将永远留存对他们的记忆,留存着他们的微笑和汗水,且反复吟咏着这段不凡的历史。归乡的道路是艰辛的,归乡的心底是温热的,看那归乡的游子,在一片金色的花海中沉愉——故土难离啊,人的灵*,只有在爱的故土中才能得以和顺、平息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