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病*从哪里来
病*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它可以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第一个已知的病*是烟草花叶病*,最早于年由荷兰科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发现并命名。虽然病*最早发现于年,但是病*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比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据估计,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超过万种未知病*,这些未知病*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有待评估。与细菌不同,病*没有细胞结构,它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生存,要在细胞或动物体内才能完成它的生命里程。
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够长期携带病*,而并不发病,即为病*的自然宿主。比如野鸟是禽流感病*的自然宿主,H1-16,N1-9亚型流感病*均可以在野鸟中分离到。能够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汉坦病*,则是以老鼠作为自然宿主。此外,冠状病*的自然宿主是蝙蝠,目前科学家已经在蝙蝠中分离到多种冠状病*。
病*如何从自然宿主传播给人
直接接触。有些病*能够直接从动物传染给人,比如,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携带汉坦病*的老鼠而感染汉坦病*。
中间宿主。许多病*由自然宿主向人类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譬如禽流感病*一般可以通过家禽或者家畜等传染给人类,SARS病*通过果子狸传染给人类,MERS病*通过单峰驼传染给人类,埃博拉病*通过大猩猩或黑猩猩传染给人类,尼帕病*通过猪传染给人类,亨德拉病*通过马传染给人类,马尔堡病*通过非洲绿猴传染给人类等。
病*变异传播。一般来说,不同宿主的细胞特性有区别,病*入侵和复制所需要的受体、辅助因子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动物病*感染给人,并在人群中引发流行,需要突破一定的宿主限制。
以禽流感病*为例,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高浓度的禽流感病*而感染,但是病*在人群中引起大流行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异。为了实现跨种传播,甲型流感病*需要改变其宿主感染特性以适应新的宿主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病*自身还是宿主细胞因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流感病*的高变异特性是病*实现跨种传播的遗传学基础。由于流感病*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所以病*RNA复制时容易出错而引起突变,如禽流感病*可通过基因点突变获得对哺乳动物的适应能力。此外,由于流感病*为分节段的RNA病*,可以发生基因重配现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病*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其基因片段可以随机互换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株。
病*就是通过这种高变异特性,实现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
为什么自然宿主携带病*不致病
近些年来,科学家从蝙蝠体内分离到多种病*,冠状病*如SARS样病*等,等丝状病*如埃博拉病*、马尔堡病*等,均能在蝙蝠体内溯源。一项研究显示,在蝙蝠身上发现的种病*中,有61种为人畜共患病原。蝙蝠是名副其实的病*携带者,但是奇怪的是,虽然蝙蝠身上携带着许多病*,但它自身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科学家对此也很感兴趣。
目前针对蝙蝠携带病*不致病的原因有几种观点:
其一,蝙蝠作为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运动量极高,高能耗的飞行运动能够使蝙蝠的体温维持在40℃。这种高温体征极大地抑制了病*的复制。
其二,独特的免疫系统也是蝙蝠抵御病*的重要方法。科学家通过对比发现,蝙蝠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受体和Ⅰ型干扰素基因具有独特的特性。此前也有科学证实,蝙蝠体内总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干扰素表达。干扰素是一个很关键的抗病*蛋白,如果它在身体中总是保持“低量”,就相当于动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护”的防御机制。
如何减少人类感染病*
传染病的防控包括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
病*从动物传到人的过程中,含有病*的动物即为传染源,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该类动物均有可能发生感染。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携带病*的动物。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检测野生动物携带的病*,为防控疫情提供预警预测。
公众也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并尽量减少与该类动物的接触。要知道,食用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都使得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为病*由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禁食野生动物。
传染病没有国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原体极易通过传播媒介进行高速传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因此,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携手,共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文/大众健康杂志
原标题:《病*是这样从动物“跳”到人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