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地外起源是极不靠谱的,完全可以否定。
存在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生命在宇宙中进行长时间的迁移是否还能存活?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的距离是以光年(光在一年中行驶的距离,1光年=*10^8km)为计算单位的,天体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与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Proxima),
其距离太阳系约4.3光年,以彗星(因为星际中彗星或陨石迁移性最高)的运行速度(约20km/s)计算,到达太阳系大约需要年。如果比邻星有生命,再通过彗星迁移到太阳系的地球上来,它要经历长时间和长距离的恶劣环境,在太空中,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同时还存在着各种辐射,如紫外线辐射等,生命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存活是不可想象的。
(图片来自网页,侵删)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地外起源相关学说的发展历史,支持地外起源的是有生源论和宇宙胚种论:
有生源论认为生命就是宇宙中固有的现象,生命和其他物质在宇宙产生时同时出现。有生源论试图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为生命起源寻找答案,但忽视了生命和其他无机物质的本质区别,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解释生命起源的过程,其实它属于“不可知论”的范畴。有生源论在19世纪的西方相当流行。
在20世纪的后半叶,有生源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宇宙胚种论。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需的酶、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形成,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在地球早期(上文中提到的距今40亿-38.5亿年)并没有可以完成这些过程的充足时间。因此,他们认为生命一定是以孢子或者其他生命的形式,从宇宙的某个地方来到了地球。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手段,在地球之外探测出近百种有机分子,像甲醛、氨基酸等。其中两种天体可能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关,它们可能会给地球带来生命或者生命必需的有机分子。这两种天体,一种是彗星,另一种是球粒陨石。
我们已经在部分彗星和陨石中检测出大量的有机分子,比如,人们把一些彗星称为“脏雪球”,它们不仅含有固态的水,还有氨基酸、萜类、乙醇、嘌呤、嘧啶等有机化合物,生命有可能在这些彗星上产生而被带到地球,或者在彗星和陨石撞击地球时,由这些有机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合成而产生生命。宇宙胚种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生命如果是从地外某处起源,并在38亿年前迁移到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