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用这样方法读书,才有可能成为作家
TUhjnbcbe - 2023/6/19 21:28:00

没有消化的阅读,劳而无功又浪费时间。在阅读中,常常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我们很快看完了一本书,一张报,一份资料,读时似乎也有所得,可读后,却又没有多少印象了,真可谓打开书一目了然,合上书,云飞烟散,消逝无踪,又不知所云了。读是读了,也读了不少,可对书中的意思就是说不清,也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日后为自己的写作所用了。这种情况表明,虽然是在读,但并投有从读中获取,没有通过阅读把书本的知识信息变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效率极低的阅读问题在哪里呢?原来是阅读时缺少了思考。英国哲学家约洛克说:“读书仅向大脑提供知识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倒,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所谓心到,就是在阅读时动脑思考,带着思考去阅读,就会加速对读物传达的信息的辨析、理解、消化,它犹如消化酶一样,大大促进对阅读信息的吸收。许多善于读书的人,能够通过阅读快速采集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就在于他们在阅读时积极思考。何满子先生读鲁迅杂文,读《红楼梦》,一边读,一边思。他读鲁迅在杂文中写到“奉旨申斥”一事时,先是满生疑惑,不知鲁迅为何要写这件事,再进一步探究,才弄清楚了鲁迅的本意是讽刺为讨好主子比主子更为作恶的奴才。于是,又联想到读《红楼梦》,读到第七回焦大骂街,主子只是要“打发他到远远的庄子上去”,下面小厮则变本加厉,又把他“揪翻捆倒,拖到马圈里去”,还“用土和马粪满满地填了他一嘴”,以及第七十四回得意忘形执行抄检任务的王善保家的加码加到三姑娘探春头上被吃了一记清脆的耳光,经过深入思考,倍加感慨,于是快速采集了这些材料,有感而发,写出了痛快淋漓的杂文《加码》,对那种谄上压下的恶徒以有力地抨击。如果在阅读时不思考,只是欣赏消遣的话,恐怕是读了就完了,不会有如此的收获。

如何带着思考去阅读,从阅读中采集材料呢?用探觅同步法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它不仅能使阅读变成一个主动、快速、高效的过程,还能使阅读的内容在自己脑诲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谓探觅同步,就是一边读,一边发问,然后再寻求答案,如此反复,直到阅读结束。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多疑,方始是学。”疑就是提出问题,无疑就是解决问题。探觅,就是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说来,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这样发问:——这篇文章作者是怎么开头的?写了什么?为何这样开头?——主体部分是怎样展开的?分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重点在那里?为什么?为何这样展开?——最后是怎样结尾的?为何这样结尾?这篇文章主距是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样的主题?意义何在?提问后再反复阅读思考寻求答案。比如,阅读贾平凹的《丑石》,若按上面的提问,依次可作以下回答:——作者开头点出要描写的丑石,说奶奶要我们把它搬走,以引出下文。——主体部分着重展开丑石的命运,分两个大层次,先说丑石之丑,之无用,我们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它,再说一位天文学家路过村里,发现了它的价值,它的美,它的与众不同,使曾世俗地讥讽过它的我和奶奶感到脸红惭愧,重点写了天文学家精辟的议论,它为揭示全文主题埋下伏笔,以先抑后扬的方式展开,引人人胜,发人深思。——结尾写由此我生发的感慨:为我的世俗而感到可耻,为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而骄傲自豪,这样结尾是卒章显志。如此探觅同步地阅读,才会大有裨益。

当然,在阅读中,我们还可以分门别类地提出更细更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觅。这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定位来选择不同的问题。阅读定位是内容,探觅的就是写了什么及写它的意义;如果阅读定位是写法,探觅的则是怎么写的及这样去写的优和劣等问题。而不同的文体探觅的角度也不相同。记叙文着重从记叙的线索人手,沿着记叙线索看看记叙的内容(事物演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心理意识、情感思想等)是如何发展的;议论文着重从事理逻辑线索入手,看论说的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说明文着重从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展开人手,看它是如何逐步阐释清楚的。这样阅读,才能读懂读透,才能在自己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快捷有效地采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写作材料并启迪自己的写作思维。

请你运用探觅同步法,对下面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进行阅读,看看你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奇妙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竞能兼动植,世间物理性难穷。”这是《聊斋志异外集》中对冬虫夏草的形象描绘。读后使人感到奇妙莫测,神秘至极……

这到底是怎么田事?其实,冬虫夏草走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属真菌。

那么,它们是怎样循坏往复.互相传递的呢?

夏天里,青藏高原海拔三千八百米以上的高山雪线地带,山间轻雾缭绕,谷底溪水奔流,冰峰像一柄柄银光闪耀的巨剑,插入云端。但就在这貌似平静的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无数的生命,到处都在激烈的“战斗”。

看!那就是虫草蝙蝠蛾。它个体不大,满身花盘点点,好像是只美丽的蝴蝶。每到高原春暖花开季节,原野和溪畔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花丛虫翩翩起舞。它就是形成虫草那种幼虫的母亲。虫草蝙蝠蛾一生不吃,也不喝,整天忙于寻求配偶,一旦达成交配,产下蛾卵,便双双死去。

父母虽然双亡,却把千万个后代留在花叶上。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三十多天过后,蛾卵便成了白线头似的小虫。小虫脱掉卵壳,好像要逃避什么灾难一样,向着土层深处钻去。

土层是个黑暗的世界,对于虫草蝙蝠蛾幼虫,却是个乐在其中的场所。潮湿而松软的土壤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高山特有植物头花蓼、珠芽蓼、小大*的根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在自由的天地里,它们生活着,生长着。

生活在地下的虫草蝙蝠蛾幼虫,虽然避开了地面天敌的危害,但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当幼虫长大,身体养得洁白肥胖的时候,土层中的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便成了防不胜防的敌人。

子囊孢子像个圆圆的球,非常微小,可以借助雨水的渗进,在土层自由活动。土层中有各式各样的虫子,子囊抱子对它们不感兴趣,偏偏要寻找那些发育良好、躯体洁白、营养丰富的虫草蝙蝠蛾幼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一旦相遇,子囊孢子便钻进虫体内部,就像孙行者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兴妖作怪。被真菌感染的幼虫,起初行动迟缓,稍后呈惊恐不安的状态,有的还身披白毛,钻出地面,到处蜿蜒蠕动,而子囊袍子则在虫体肚子里吸收其营养;萌发菌丝,大量繁殖起来。虫体待到僵死之前,一个个又都爬到距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地方,头向上,尾向下地死击。

虫草蝙蝠蛾幼虫死去了,体内的虫草真菌还在生机勃勃地生长。等到把整个虫体充满,这时,虫子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虫体的外壳。

第二年春天,菌丝由无性阶段转为有性阶段,于是虫子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这是真菌的子座,因为子座都是春季出土.故称夏草。子座棒柄的高度只有二十至五十毫米,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子囊壳,待到里边的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壳开裂,从中滚落出成千上万个子囊孢子,又回到土壤中去感染其他的幼虫。

每年五、六月份,冬虫夏草的子座钻出地面,采集的季节就来到了。这时,虫草发育最饱满,体内有效成分最高。经有关部门研究,虫草的药用价值主要在于虫草体内含有虫草酸,对于动物的支气管扩张和胃上腺素有明显的作用,能治疗诸虚百损,被视为滋补佳品,有“人患心绞痛,以此虫煎而食之即愈,永不复发”之说。

多少年来,冬虫夏草以娉婷的身影,神奇的疗效,驰名中外。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组织了专门课题组,从事冬虫夏草的科学研究工作。日前,已对虫草的一系列生物学理论及成草诸因素取得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神奇的冬虫夏草将被移植到人工种植田地生产繁殖,让它为人类的健康和战胜衰老,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是对神奇的冬虫夏草进行介绍。读它的内容,我们可以探觅以下问题:这种植物为何叫冬虫夏草?究竟是虫还是草?它是在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生长的?它的身体构造和物质成分又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循环往复、互相传递的?何时虫草发育最好且是采集的最佳季节?它有何实用价值?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我们会得出以下答案:它是一种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它生长在海拔三干八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当虫草蝙蝠蛾幼虫在潮湿而疏松的土层中长大后,虫草真菌的于囊孢子在土层里与它一旦相遇,便钻进它的体内,萌发苗丝,大量繁殖起来,导致虫体僵死,而虫体外壳内的真菌还在生长,来年春天,虫子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真菌的子座),故称冬虫夏草。子座上的子囊孢子成热后,子囊壳开,滚出无数于囊孢子,落到土中又去感染其他幼虫,循环往复。每年五六月份虫草发育最饱满,体内有效成分最高,是采集的最佳季节。它体内的虫草酸对动物支气管扩张和胃上腺素有明显作用,可制药,价值极高。这样进行探觅阅读,能很快理解冬虫夏草的特点,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难忘印象。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思考:从这种昆虫和真菌的奇妙结合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能将它作为自己作文的材料或由此有感而发提炼出新的主题吗?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觅的话,会获得更大的收获,会激发我们的情思和想象,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如果读它的写法,可提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是如何将冬虫夏草的特点阐释清楚的?在表达上有何优点?等等。经过思考,我们可作以下回答:为了说明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苗的结合体,作者是从它的生长形成过程来说明的。这样,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表达生动,开篇以《聊斋志异外集》中的诗引起读者兴趣,然后以两个问句引导读者探觅,在具体说明中,较多运用了叙述和描写、拟人和联想,行文活泼,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这样去思考,会使得我们对说明文的写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会有很好的启示。

:高效率阅读的方法原来是这个?不妨一试:将生活材料变为写作素材,必须先要梳理感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这样方法读书,才有可能成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