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彬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年6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的一项研究基于全球1.亿人口的数据,分析了年至年个国家的胆固醇水平变化,发现在过去39年间,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增长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年,我国男性的胆固醇水平在全球排名第位(女性位),到年,在全球排名第99位(女性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患病人数已超4亿!血脂异常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6.1%、7.8%和4.0%(CristinaTaddei,BinZhou,HonorBixby,etal.Repositioningoftheglobalepicentreofnon-optimalcholesterol.NatureVol,4June.)
年,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共识小组发表了第一份共识声明:总结了大量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证据无可争议地证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年2月,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共识小组发表第二份共识声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已明确和新出现的生物学特点,特别强调核心病理生理机制的整合,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启始、进展、并发症等阶段均起重要作用:
起始阶段: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入动脉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单核细胞参与、引发炎症、内皮功能降低。
进展阶段:持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入、氧化和内皮功能损伤、泡沫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增多、血管炎症并形成脂质核心。
并发症阶段:低密度脂蛋白(LDL-C)更多进入、脂质核心增大、炎症加剧、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减少、不稳定斑块形成和破裂、不稳定斑块中的物质漏入血管腔,引起急性血栓。
可以形象地说:低密度脂蛋白(LDL-C)(米粒)进入血管壁内=煮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研究发现,降胆固醇临床获益取决于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降幅,与采取的降脂措施无关。
JACC荟萃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3%(RR=0.77;95%CI0.75-0.79;P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各国指南推荐:他汀类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为重要的药物。所以,为了降脂达标,临床上应首选他汀类降脂药物。
新近国外有指南推荐临床上起始就使用大剂量他汀,这显然不适合在我国推行。
ACC/AHA指南强调对亚裔人群需要调整剂量,特别是有过出血性卒中史的人群和亚裔人群需要调整剂量!为什么亚裔人群需要调整剂量?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大剂量他汀相对于中等强度他汀,能否带来额外获益。
中国十一五支撑课题CHILLAS研究是第一项在中国ASC患者中进行的比较强化他汀治疗vs中等剂量他汀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CHILLAS研究设计和目的:强化他汀治疗如阿托伐他汀至40mg的疗效在中国ACS患者中是否优于阿托伐他汀10mg,强化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研究结果:无显著差别。(ZhaoSP,etal.AmHeartJ9;:-.e1.ZhaoSP,etal.Atherosclerosis()e),
另一项大剂量强化他汀对亚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疗效的重要研究(ALPACS研究):中韩ALPACS研究亚洲NSTE-ACS患者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vs常规护理的疗效研究。中韩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性研究,其中包括中国12家研究中心l入选未服用过他汀的NSTE-ACS患者,研究结果发现,PCI术前阿托伐他汀80mg强化治疗未能较常规治疗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术后30天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ISCAP研究:医院霍勇教授牵头,国内50家医院参与欧洲心脏病杂志的子刊EuroHeartJ,17(SupplB):B47发表。纳入例计划行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分为两组:(1)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术前阿托伐他汀80mg/d×2d,术后40mg/d×30d);(2)常规治疗组。主要终点为PCI术后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未预期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研究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别。图1ISCAP试验主要和次要终点结果:
图1ISCAP试验主要和次要终点结果
ACC发布的HPS2-THRIVE研究,其中有一万中国和一万欧洲ASCVD患者的数据。从HPS2-THRIVE研究看同等剂量他汀在东西方人群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应用辛伐他汀40mg,中国患者疗效更好,而肝酶升高以及肌病的发生率却是欧洲患者的十倍。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一种能稳定产生他汀类物质的红曲,命名为特制红曲,这就是血脂康。血脂康有效成分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及甘油三酯(TG)合成。血脂康含有多种调节血脂的有效成分:
血脂康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什么是适合中国人群的调脂药物?需具备三要素:
1.具有中等强度降胆固醇作用。
2.已在中国人群中验证,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
3.长期临床观察,安全性良好。
血脂康完全具备上述三要素!血脂康是适合中国人群的调脂药物。
要素一:具有中等强度降低LDL-C作用
不同强度的降胆固醇药物分类: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专家修订联合委员会,ChinJCardiol,Oct,Vol.44N.10;-
CFDA:血脂康可有效降低LDL-C、TG,升高HDL-C,CFDAII期临床注册研究,入组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接受血脂康组或阳性对照组治疗8周。血脂康1mg/天治疗8周,能够有效降低LDL-C,TC以及TG,同时升高HDL-C。血脂康在降LDL-C同时,对TG有明显的降低作用,TG降低32%
血脂康联合非诺贝特降TG疗效更显著,血脂康+非诺贝特TG降低53%(吕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vol.25(6))
要素二:已在中国人群中验证,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是我国唯一调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AmJCardiol.8,:-9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33(2):-)
CCSPS研究有65家临床中心参加,随访患者例,历时7年完成,是第一个在中国患者中进行的调脂预防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的研究,研究全程严格按照同期国际临床研究标准进行。CCSPS研究结果:血脂康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CCSPS研究在美国心脏病杂志发表:
CCSPS开启了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循证之门:是首个针对中国冠心病患者进行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长期随访研究,血脂康调脂治疗可降低冠心病事件风险45%,冠心病死亡风险31%,全因死亡风险33%,CCSPS结果与国外同期研究(4S、LIPID、CARE)结果相似,奠定了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循证基础,其结果被国内、外多部心血管防治指南所引用。
CCSPS老年亚组:血脂康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CCSPS亚组分析: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康治疗组(0.6g/bid;n=),对照组(n=),平均随访4.5年,治疗组心血管风险显著降低。
CCSPS高血压亚组:高血压患者用血脂康同样获益显著。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陈旧性心梗患者(≥65岁),血脂康治疗组(0.6gbid,n=),对照组(n=),平均随访4.5年。
对CCSPS研究中例高血压合并陈旧性心梗患者,血脂康治疗组(0.6g/bid,n=),对照组(n=),两组人群均采取降压治疗,平均随访4.5年,对冠心病事件、冠心病死亡及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CCSPS糖尿病亚组:血脂康显著降低合并糖尿病患者终点事件。
CCSPS肝功能异常亚组:血脂康显著降低合并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用血脂康获益更多。对CCSPS中例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和例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的干预结果对比分析显示,在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与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血脂康胶囊治疗组(n=)TC、TG、LDL-C、分别下降10%、13%和17.4%,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血脂康上市23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循证研究证据,国内期刊发表文章超过篇;
国际期刊余篇,其影响因子累计超过分。
血脂康ASCVD获益证据被中外各大指南引用,包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ACC/AHA胆固醇管理指南、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要素三:长期临床观察,安全性良好。
CCSPS研究发现,血脂康长期使用临床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类似,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与安慰剂类似。血脂康与降压、降脂药物联用,不影响实验室指标。
血脂康长期应用安全性良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肝酶和肌酶异常少见,临床尚未发生血脂康所致的横纹肌溶解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与降压、降糖等药物联合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未增加,可安全使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组.中华内科杂志,,57(2)97.-)
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血脂康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临床专家一致认同
总结
1、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提示,降胆固醇是硬道理,与采取的手段无关。
2、基于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起始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必要时联合其他调脂药物。
3、中国原研调脂药物—血脂康是天然他汀,1.2g/d属于中等强度他汀,且安全性良好。
4、《血脂康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其在中国人群中使用,包括高脂血症、ASCVD防治和他汀不耐受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