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羊羔生产进入高峰期的时候,羊宝宝们很高兴来到这个世界,可是也有许多未知的事情在等着它们,羔羊痢疾就是其中一个,羔羊痢疾的主要流行与秋冬季节有关,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由魏氏梭菌混合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羔羊梭菌性痢疾,其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羔羊,以2~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对羊宝宝们危害很大。
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由于小肠有急性发炎变化,羔羊的肠道由于出血变成红色,有些放牧员称之为红肠子病。本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1~3d的羔羊,较大的羔羊比较少见。一旦某一地区发生本病,以后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今天隆越兴牧李影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羔羊痢疾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北方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再加上羊舍过于潮湿,造成细菌、寄生虫等侵入体内。其次就是羔羊生下来之后吃了不洁净发霉变质的饲料,或者饮用了不洁净的饮水,造成多种病原微生物病原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牛腹泻病毒等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腹泻。还有就是哺乳母羊的一些胃肠道疾病也是其中的诱因,比如说母羊有乳房炎、胃肠炎、感冒等。
一般主要由大肠杆菌为主的感染,病程较长,易造成脱水而死,而魏氏梭菌为主的感染,病程较短,常在1-2天内无症状死亡,往往粪便干硬,上面带血,而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往往是水样腹泻,病程也很短。
临床症状:慢性病羔羊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没有食欲,病羊弯腰弓背,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初为绿色或黄色,后变为黑色,并有恶臭味,体温升高至39-41℃,逐渐消瘦的现象。急性病羊表现为食欲废绝,严重脱水,眼窝深陷,被毛粗乱,身体有震颤,并有尖叫,心跳加速,最后衰竭而死。
预防措施:
1、加强对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避免饮用脏水和带冰雪的水。
2、保证怀孕母羊的羊舍清洁,保暖,必要时可进行一次消毒工作,可采用1-2%的热烧碱水或者10-20%的石灰水对产房的地面墙壁进行彻底消毒。
3、在临产前30天对母羊皮下注射羔羊痢疾疫苗2-3毫升,在临产前20天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有条件的话也可给羔羊注射生物血清羊疫血抗。
治疗措施:口服土霉素、链霉素各0.~0.25克,也可再加乳酶生1片或者胃蛋白酶一包,每天两次。如果条件许可通过注射羔羊痢疾血清-羊疫血抗一天一次,同时可配合刀豆素,肌肉注射。视病情严重程度连用1--3次即可(这个价格较高)。还可以口服杨树花煎剂、增效泻痢宁、维迪康,对病毒引起的腹泻疗效较高。
要注意一点就是,如果发现有脱水的现象,就要静脉注射5%的葡糖糖液或者生理盐水,如果发生肠道痉挛,可以用阿托品或者安钠咖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