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百普赛斯研究报告重组蛋白试剂领域龙头,持
TUhjnbcbe - 2025/1/8 23:58:00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谭国超、李昌幸)

1重组蛋白生物试剂企业中的技术佼佼者

百普赛斯是一家专业提供重组蛋白等关键生物试剂产品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生物药开发过程的蛋白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品牌,致力于提供靶向治疗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需的靶点抗原及其他关键试剂和相关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等疾病的药物早期发现及验证、药物筛选及优化、诊断试剂开发及优化、临床前实验及临床试验、药物生产过程及工艺控制(CMC)等研发及生产环节。

董事长陈宜顶为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先后在神州细胞、香港英杰生命(Invitrogen)、赛默飞世尔(ThermoFisher)任职。年3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陈宜顶直接持有(23.53%)以及通过天津百普赛斯(9.99%,陈宜顶占比82%)、天津百普嘉乐(1.53%,陈宜顶占比1.44%)合计持有公司发行后股份的31.74%。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和优秀的研发团队。公司的研发团队覆盖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团队中不同成员各有所长,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促使团队运作高效,为未来进一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年11月公司新聘任陈劲秋和陈霞敏两位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两位履历都十分丰富:

陈劲秋女士是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任职,年10月至今担任公司产品及应用开发总监;

陈霞敏女士曾就职赛默飞(THERMOFISHERSCIENTIFIC)、GE医疗集团(GEHEALTHCARE),年9月至今,担任公司北美运营总监。核心技术团队资质卓越。公司研发团队优秀,截至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为69人,占比28%。其中多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其中博士数量14人占比5.7%,硕博合计75人,占比超过30%,而核心技术人员背景资质卓越。

股权激励显现信心。年4月公司发布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并于5月首次授予。此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对象包括董监高、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等合计87人,其中首次授予64万股,授予价格76元/股。-年为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考核年份,解锁条件为:-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93亿元、6.4亿元、8.3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8%、30%、30%。

公司至年营收分别为1.03亿、2.46亿和3.85亿,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万元、1.17亿和1.64亿。其中年在新冠收益催化下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47%和.71%,年分别增长56.30%和40.58%。

2.科研试剂行业:创新者的蓝海

2.1科研服务包罗万象,造就千亿级别市场规模

国外通常把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企业所处的行业统称为科研服务行业,是为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升级、改造、信息化的科研服务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性行业。主要销售产品包括科研试剂、高端耗材、实验仪器、智能设备、科研信息化、特种化学品,同时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科研服务行业行业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化工化学和科研机构等领域。

科研服务行业规模未有直接统计,综合各方数据判断年全球规模超亿美元,国内约亿元人民币(亿美元)全球科研服务行业规模年超亿美元

实验室仪器:根据BCCResearch《实验室通用设备全球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4亿美元;

实验耗材:丁香通《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分析》预估年全球实验耗材规模为.51亿美元。

科研试剂:根据Wiseguy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实验室试剂市场规模将从年的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从而预估年为亿美元。

科研服务行业国内约亿元人民币(约亿美元)

实验室仪器:根据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人民币;

实验耗材: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年我国一次性生命科学耗材的市场容量为.26亿元人民币,预测未来每年增长率为20%,从而预测年将达到亿元人民币;

科研试剂:根据阿拉丁招股说明书,预计试剂+耗材规模年将到达亿元,减去耗材的预测,推断年实验试剂规模为亿元人民币。

科研试剂为创新基石,伴随创新成长

科研试剂为实验必不可少一环。实验试剂诞生于实验室,又被称为研发用试剂,主要是实现化学反应、分析化验、研究试验、教学实验、化学配方使用的纯净化学品。并且品种门类繁多,工艺技术复杂,其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合成制造、分离技术、纯化技术以及与科研试剂生产相配套的分析检验技术、分装技术、环境处理与监测技术、包装储存技术等。国内市场规模估算为亿元,占据科研服务半壁江山。根据引言中的测算,年国内科研试剂市场规模约为亿元人民币,占科研服务行业的52.6%左右。占比科研经费的20%-25%,伴随创新成长。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课题组调研,科研试剂及耗材约占国内科研机构(政府隶属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研发经费支出的20%-25%。

2.2生物试剂:全球千亿级市场,国内景气度更高

生物试剂是指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是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物试剂全球千亿元人民币市场。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于年达到亿美元,并以8.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年的亿美元,预计到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美元,至年复合增长率为7.1%。国内增速为全球两倍。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年达到72亿元,并以1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年的亿元,预计到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3.8%。中国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

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可分为三个种类:1.蛋白类(蛋白质大分子实验中所需要的试剂类型);2.核酸类(又称分子类,包括定制化的合成核酸和克隆载体等分子实验所需试剂);3.细胞类(涵盖转染试剂及培养基等细胞实验所需试剂)。从结构上来看,我国各类生物科研试剂中,核酸和蛋白类试剂占比最大。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核酸类市场规模69亿元,占比51%;蛋白类市场规模40亿元,占比29%;细胞类试剂市场规模27亿元,占比20%。

生物试剂产业链如下:上游供应链(国内约亿元人民币):生物、化学原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及耗材供应商;生物试剂生产商:利用上述原材料开发种类丰富的生物试剂;下游客户群体: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CRO企业等。

由于生物科研试剂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难度也会更大,从而形成了极高的进入壁垒。而国内起步较晚,技术和品牌实力弱于国际巨头、质量体系缺乏,导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加上行业处于研发初期,客户也往往较为分散,导致厂家规模效应不明显。

分子类生物试剂:格局分散的百亿市场

分子类生物试剂主要指核酸及小分子进行的试验中所需要用到的试剂类型。方法学为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主要构成为各类酶、抗体和由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超纯水组成的缓冲液等,不同生物试剂产品构成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酶的种类、用量以及缓冲液的配方等。

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51%,是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类别。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在年为39亿元,并以1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年的69亿元,预计于年将达到亿元,-年期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的统计数据,年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国际先进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前四分别为赛默飞、凯杰、宝生物、BioRad,合计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第五位国产诺唯赞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可见国产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单独统计国产品牌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主要龙头企业包括诺唯赞(13.7%)、全式金(5.3%)、康为世纪(2.3%)、爱博泰克(1.6%)、翊圣生物(1.0%)等,而其他厂家占据76.1%份额。

蛋白类试剂:高壁垒与高增长并存

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主要指蛋白质大分子实验中所需要的试剂类型,常见的蛋白类产品包括重组蛋白和抗体等。整体市场规模上看,抗体市场规模为27亿元,占比66%,而重组蛋白为9亿元,占比22%。抗体和重组蛋白产品合计占据蛋白类试剂市场的88%。

重组蛋白:复合增长率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重组蛋白是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的蛋白,在生物药研发、基础研究和体外诊断试剂方面均有广泛应用。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随着对于生物药的积极研发和生命科学机理的深入探索,全球重组蛋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从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年的8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5%。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亿美元,年至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6%。而在中国,重组蛋白生物科研试剂总体市场从年的4亿元增长到年的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0.0%,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亿元,年至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7.9%。

从研发实力、质量控制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国内试剂生产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我国重组蛋白科研试剂市场仍然主要由国外品牌占据。中国重组蛋白试剂市场高度分散,年国内主要竞争格局由进口品牌领跑,第一和第二名分别为RDSystems和PeproTech。义翘科技、百普赛斯分别占据了总体市场的4.9%、4.1%,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其他进行重组蛋白试剂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包括菲鹏生物,BioVision,傲锐东源,武汉三鹰等,其市场占比均小于2%。

抗体: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

抗体服务供应商的分布中,北美拥有98个服务供应商,占全球个服务供应商的55%以上。欧洲和亚洲分别有62个和13个供应商,据统计,中国抗体试剂供应占比为5.1%。中国市场从市场集中度来说,欧美品牌占据了中国抗体试剂市场接近90%的市场份额,其中Abcam、Merck、CST、Invitrogen(ThermoFisher)分别占了8.4%、7.3%、6.6%和5.7%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由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品种有限,且产品集中在中低端,这些品牌占据了国内抗体试剂9.8%的市场份额。

细胞类试剂:27亿市场+20%增速

细胞类产品主要指围绕体外细胞进行的实验中所需要用到的试剂类型,主要涵盖:转染试剂:所谓转染是将核酸导入真核细胞中的过程。转染试剂旨在有效、快速地将核酸导入常见以及难转染细胞系以及在悬浮培养细胞中进行瞬时转染。细胞培养基:供给细胞生长繁殖,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年我国细胞类试剂市场规模27亿元,占比20%,预估增速为20%左右。

中国生物试剂行业规模全景展望

在FrostSullivan-年相关生物试剂行业数据的基础上,考虑到年新冠疫情的特殊影响,我们预测出-年中国的生物试剂各子行业规模详细拆分如下。核心假设:分子类:新冠疫情带来年的快速放量,年高基数下增速回落,但由于借助新冠对产品的普及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增速恢复较快水平;蛋白类:新冠疫情带来抗体类蛋白的需求爆发,从而推动整个蛋白行业的增速提升,而后-在重组蛋白和抗体的双重推动下,整体蛋白可以保持20%以上增速。细胞类:预测增速和在整体的占比相对稳健。

根据优宁维招股说明书中,对其平台销售的生物试剂价格进行的梳理,-年分子类单价为0.37、0.31、0.34万元/个,蛋白类中的一抗为0.19、0.20、0.20万元/个、二抗为0.08、0.09、0.09万元/个、重组蛋白/多肽为0.30、0.29、0.31万元/个,细胞类为1.19、2.08、1.12万元/个。三年平均值为分子类0.34万元/个、一抗0.20万元/个、二抗0.09万元/个、重组蛋白/多肽0.30万元/个以及细胞类单价1.46万元/个。

2.3行业展望:内驱外拓,大有可为

我国科研试剂市场呈现产业链参与者众多、产品种类多、客户需求分散等突出特点。

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及产业政策,为扶持科研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方向,将在较长时期内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科研主导,需求强劲

随着全球各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科研经费拨款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基础科学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经费在科研经费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发迅速发展。全球各国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也快速增长,从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年的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从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地域分布情况看,年美国投入的研究资金约为亿美元,在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占比达到48.2%,紧随其后的欧洲整体研究资金投入约占22.1%,目前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强度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约占全球整体资金投入的8.3%。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年的7,亿元增长至年的2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30%。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全社会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迅猛增长,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8%。

工业端更易国产替代

成果转化和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成为工业客户新特征。近些年,生命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免疫、基因等细分领域,不断有研究成果转化为“重磅炸弹”的药物。令人瞩目的商业化成功先例,驱使基础研究更快地进入商业化阶段,从而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随着化学新药开发难度逐渐增大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生物药已经成为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众多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生物药的研发。为了发现更多的新机制、新靶点,这些生物科技公司也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同时,我国RD经费投入从活动主体上来看由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组成。其中,企业是RD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年度全国RD经费支出中企业占比达77%。因此工业端客户是国内试剂厂商不可忽略的一块。

相较于科研客户的需求分散、价格敏感度较低,工业用户的需求往往更大,从而对于供应商而言更易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工业客户出于成本考虑对产品的价格也更为敏感,相对应的对于品牌溢价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普赛斯研究报告重组蛋白试剂领域龙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