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吴忠市14年内7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
TUhjnbcbe - 2025/2/18 19:08:00

5月14日中午,天闷热得像蒸笼,街上行人渐行渐少。27医院护士马晓凤登上了献血车,这是她今年第二次无偿献血。上次因为血脂偏高被婉拒,这一次马晓凤又来了。

登记、检测、采血……看着殷红的鲜血顺着针管流进储血袋,马晓凤露出浅浅的笑容。

“吱……吱……”伴随打印机清脆的响声,马晓凤的献血证上又多了一行记录:年5月14日,ml。

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马晓凤一样的无偿献血者,用撸起袖子、伸出手臂的暖人举动,合奏出了滨河水韵之城最为感人的时代交响。

从有偿供血到临床用血%来自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从单一采集全血逐步发展到血液成分制备率%;从无偿献血无人问津到自愿无偿献血累计达10万人次,为全市提供临床血液近40吨……我市无偿献血事业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默默提升着滨河水韵之城的城市温度。吴忠也因此在14年内连续7次(两年评选一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殊荣。

荣誉的背后,凝聚着血站人的初心和使命,汇集了数以万计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

敢闯敢干破冰前行

翻开吴忠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从市中心血站的发展中窥一斑而知全豹。

年,市中心血站建站之初可谓一穷二白。那时候,一台“三洋”储血冰箱、一台套赊来的酶标仪、数十张被淘汰的老式“一头沉”三屉桌是血站的全部家当。“办公室和值班室是一间,实验室和库房是一间,采血室和血库是一间,四间房中只有卫生间‘神气’地独占一片天地。”该血站质量管理科科长何盈的打趣中折射出我市无偿献血事业起步的艰辛。

年,西部血站建设国债项目的“春风”吹到了吴忠,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征地、工程设计、招投标等环节为血站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年11月,一座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业务大楼投入使用,为发展无偿献血事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年的春天,市区富平园东侧,一座装饰一新的固定献血屋“神气活现”地屹立在繁华闹市中,再一次见证了血站的成长和壮大。许多外地同行在参观学习后都投来艳羡的目光。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盐池县、青铜峡市、同心县、红寺堡区的固定献血屋也相继成立,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辖区县(市、区)固定献血屋全覆盖的地级市。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大爱事业起步之初,仅仅只有7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们吃力地扛起了无偿献血事业这面光荣的旗帜。体检医师要采血值班,检验医师要宣传发血,采血护士要送血收费……“上午做实验、下午去宣传、晚上来值班,连轴转的7个人被笑称为血站里的‘七侠演义’。”经历了建站初期的副站长陈谦说。

“事业发展必须得靠人才。”血站人惯有的战略神经再次快速跳动。在市财政、人社等部门大力支持下,血站先后引进多名高学历人才,激活了人才队伍建设活力。职工学历层次全部提高到大专以上,现有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6人、高级职称3人、执业资格合格率从50%提高到%,1人获全国知识型先进个人、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市中心血站站长王金玉细数着人才的“成长日记”。

从最初赊借的简陋设备到拥有血液成分分离机、血浆病毒灭活柜、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等先进的采供血设备,从仅供应全血到能提供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等10多种血液成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从人工控制到信息化管理……市中心血站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所集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供血为一体,年采供血量两吨,专业化、规范化的中心血站,有力保障了全市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爱心汇聚绽放生命

爱心汇聚,让这座滨河水韵之城“不贫血”。

年至年,步行街的夜市摊位中,在黄昏时分总会出现一个特别的“摊位”——吴忠市公民无偿献血点。两张桌子、三块展板加上一沓沓宣传单就是他们的全部“阵容”。装备确显简陋,可身着白大褂的姑娘小伙们,热情丝毫不逊旁边的小贩。一脸微笑、一句“您好”、一份传单、一声“谢谢”,寒暑交替,宣传从未间断。

血站采供血服务科科长魏琳玉回忆,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利通区新民小区的马占俊紧裹外套,迈着小碎步来到无偿献血宣传点,无精打采地凑到魏琳玉跟前小声说:“你们是不是收血呢,我想卖点。”“大哥,现在是无偿献血,不给钱……”魏琳玉话音未落,马占俊转身离开。

过了几天,马占俊又一次来到宣传点,恳求说:“求你了,收点我的血吧,少给点钱也行,没工作,媳妇残疾,家里实在穷啊。”“钱是肯定没有的,只有纪念品,你考虑考虑。”魏琳玉说。“成吧!”马占俊勉勉强强地说。

回到站内,魏琳玉还正为说服一个无偿献血者而沾沾自喜,可眼前的一幕让她吃了一惊:马占俊撸起袖子,胳膊上是密密麻麻的针眼和大片大片的疤痕组织……

那天,毫升血液让这个有着多年有偿献血经历的人正式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不仅如此,他还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到无偿献血中。16个春夏秋冬,马占俊无偿献血量累计已达11毫升,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渐地,血气方刚的军人来了,刚下班的工人来了,憨厚朴实的农民来了,稚气未脱的学生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熟识面孔,每当他们伸出手臂,随着那殷红的鲜血缓缓流出,无偿献血事业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走进爱心献血屋,前来咨询和献血的人络绎不绝。信息查询、填写表单、体格检查、消毒采血……各项献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刚刚结束献血的市民马桂兰谈起献血缘由,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往事:几年前,她丈夫因病住院,在医院陪护期间,她亲眼见证了一位危重病人因为得到及时输血挽回了宝贵的生命。这件事让她萌生了无偿献血的念头。年,她在开源广场遇到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经过一番咨询了解,马桂兰平生第一次走进爱心献血屋,从此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受我的影响,我的女儿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马桂兰自豪地说。

49岁的献血“达人”张东是吴忠中学的教师,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并加入无偿献血应急志愿者队伍中。但凡血站出现血源紧张,他都会积极主动参加无偿献血。目前,他累计献血量达到一万多毫升,并于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想到一个人的血管中流淌着我的血液,一个人的生命又因我而再次闪亮甚至延续,我感到那是人生的幸福和骄傲!”张东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市中心血站职工十多年来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不但以自身行动带动他人,更成为缺血时的“活体血库”。

年3月,市中心血站开展机器单采血小板业务,为保证新产品的质量,研究方案确定必须先招募志愿者进行试采,可是到了采集那天,谁也不愿率先尝试。这时,分离机前站出一个人:“我来!”说完,就见他撸起袖子躺在了采血床上。这个人就是王金玉。打开他的《无偿献血证》,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他的献血经历:捐献全血27次,捐献机采血小板32次,累计献血量毫升,他本人已5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在王站长的感召下,血站干部职工纷纷伸出手臂。乔燕于年进入吴忠市中心血站工作,一次捐献血小板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有一次我值班的时候,有病人急需B型血小板,血库库存不足,正好我是B型血,就去采血室捐献了血小板,当时感觉特别自豪。”截至目前,乔燕已累计献血13毫升,成为该站工作人员中无偿献血的先进典型,也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何盈、魏琳玉、丁晓红、阴晓忠、黄丽萍……血站人,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无偿的内涵,用大爱彰显着献血的情缘。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近年来,市中心血站不断完善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严把血液质量关,科学合理地采血、储血和发血,不仅建立了保障医疗用血的长效机制,还制订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采供血应急预案,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

有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方式,还需要有刚性的制度做保障。年,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管理文件,何盈和同事们受命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经验、没人指导、没有参考……“零基础”的编制小组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一连几周在电脑前,按照《规范》要求的15个要素进行起草编排。他们一边查资料,一边打字排版,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家时,因为不停用鼠标,何盈的右手竟抖得无法拿起筷子,眼睛一盯屏幕就泪流不止。当年8月,市中心血站一次性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走在了全区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的最前列。

血有限,爱无边。19年间,我市无偿献血者献出的鲜血究竟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谁也说不清。然而,吴忠无偿献血率从零到现在的%,名献血者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这些数字却有着确切的记录。

19年,汇聚着爱和力量。

19年,丹心和碧血相互交织,一同温润着你和我,也温润着吴忠这座城。

记者:谷刚通讯员:何盈

编辑:强欣

审校:蒋幽飞

审签:马宏萍

终审:周文杰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忠市14年内7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