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农业的主要贡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所需要的部分原料。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东方,综合性与经验性。
西方,以实验方法为基础。
3.农业的概念: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
4.农业的本质: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5.农业的最根本特征: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周期性和季节性;农业生产的社会性;农业生物性与联系性。
6.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之根基所在;
农业的经济功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全球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是人类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生产部门。
第二章
1.全球农业发展的基本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2.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东亚,中美洲。
3.原始农业的传播途径:由于在刀耕火种中撂荒,需不断转移到新的区域以待续耕种;由于人口的疏散、迁移;由于自然条件的剧烈变化迫使人类迁徙。
4.原始农业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农作物的驯化;完成了原始农业的传播,把农业生产传播到了与近代人类足迹范围基本相当的区域;积累了重要的农业生产经验。
5.五谷丰登:稻、黍、稷、麦、豆(起源于中国的有稻、黍、稷、豆)
6.传统农业的基本内容:是以出现铁犁、牛耕、手工劳动并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7.传统农业的成就: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广泛交流;形成了完备的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形成了农业管理思想与体系。
8.三才理论、三宜原则:三才,天地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三宜,时宜,地宜,物宜。
9.现代农业:工业化以来高资本、高能量、高技术投入,即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
10.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土地的集中,促进资本和土地的结合;生产工具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近代科学理论的产生。
11.可持续农业的指导思想: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和谐,变“征服自然”、“向自然不断索取”为“天人合一”共存永昌。
第三章
1.农业类型、农业区域、农业区划的概念及关系:
农业类型:人们对农业整体客观并存序列的认识.
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分布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空间的反应.
农业区划: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域的划分及农业合理布局的研究。
关系:农业类型是农业区域的具体内容,农业区域是农业类型组合的载体;农业类型、农业区域是农业的客观存在,是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生产的农业变化结果。
2.作物的概念:
广义的作物
包括人类所栽培利用的各种植物。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花卉)、林木三大类。
狭义的作物
只指农作物,如粮、棉、油、麻、烟、糖、茶等,也称大田作物或“庄稼”,在国民经中占有重要地位。
3.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
长日照作物:小麦等麦类、油菜、蚕豆
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谷子、棉花、花生、大豆
中性作物:荞麦、豌豆、四季豆
定日照作物:只能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完成发育转变的作物。这类作物很少,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小时45分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完成花芽和幼穗的分化。
4.按作物对CO2通话途径的特点分类: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3个C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光补偿点高、光饱和点较低。栽培作物的70%。如稻、麦、豆、棉花等。
C4作物: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4个C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物质。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在高温强光下的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生物产量高,如玉米、甘蔗、高粱等。
CAM(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晚上气孔开放吸收CO2形成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氧化脱羧放出CO2参入卡尔循环形成淀粉。因而细胞体内的有机酸合成呈日变化(CAM)。这类作物如菠萝、剑麻等。
这三种作物类型有如下基本特点:
(1)在强光高温地带(季节),C4作物生产能力高,在辐射量和温度较低的区域,C3作物表现出优势。CAM作物在干旱地区表现优势。
(2)三种作物在各种地域内均可分布。但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以C3作物为主,干热环境中C4作物居多,CAM植物主要分布在蒸腾率极高的干旱与半干旱沙漠地区。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3大类10小类)
粮食作物:1.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
经济作物:4.纤维作物。5.油料作物。6.糖料作物。7.嗜好作物。8.药用作物。9.其他作物。
绿肥及其饲料:10.绿肥及其饲料。
6.生长、发育、生育期:
生长
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是植株或器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
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发育期
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作物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环境条件。同一作物的生育期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7.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
1.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在无菌离体条件下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
2.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环境条件容易控制,不受季节、区域的限制,可以大量繁殖,便于工厂化生产。缺点是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8.生物学上的种子、生产上的种子:
生物学上的种子,是指一个成熟的受精胚珠。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和繁殖的材料。
9.种子萌发3阶段、3条件: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重新恢复活动、生长,从而使种皮破裂、幼苗出现。又称种子发芽。
种子萌发过程的3个阶段:
{①吸胀。是指种子吸收水分达到饱和,贮存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的过程。
{②萌动。是指胚的生长过程。胚的生长最早是胚根,当胚根生长突破种皮时,萌动过程结束。
{③发芽。在这一阶段,胚继续生长,直到幼芽或子叶露出。
3条件:足够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
10.自花授粉、异化授粉:
自花授粉:成熟的花粉粒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授粉作物如稻、麦、大豆、豌豆、花生等
异花授粉:一朵花的花粉粒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授粉作物如玉米、向日葵、苹果、梨、瓜类、白菜型油菜等。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异花授粉比自花授粉优越,是一种进化的方式
1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生物产量
n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组成作物身体的全部物质中,有机物质占总干物重的90~95%,其余为矿物质。生物产量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
经济产量
n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n栽培目的不同,不同作物形成经济产量的器官也不同。例如,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油料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籽粒的产量,薯类作物的经济产量是块根或块茎的产量,棉花的经济产量是种子纤维的产量,甘蔗的经济产量是工艺成熟期的蔗茎的产量等。
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是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值。即
12.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群体的产量,可分为几个构成因素
n禾谷类: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n豆类:亩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粒重
n薯类:亩株数、株薯块数、单薯重
n棉花:亩株数、株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
n绿肥作物:亩株数、单株鲜重
产量形成
n生物产量=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消耗(呼吸、脱落等)
13.主要的品质类型:食物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类、加工品质。
14.作物的生活因子:
光、温度(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称为作物的生活因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15.温度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16.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
n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n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
n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
n使作物保持固有姿态
n生态作用:调节体温、灌水护秧、改善田间小气候、调节养分供应等
17.基本耕作类型:翻耕、旋耕、深松。
18.锄头有三宝:一水二火三除草。
19.播种量的计算:
①播种量:
②播种深度
③植种方法:一般有撒播、条播、穴播和精量播种。
20.育苗移栽的意义:
意义:培育壮苗、节约种子、保证密度、延长生长期、解决季节矛盾
21.按肥料的性质、施用时期分类:
n施肥原则:用养结合、需要、经济
肥料的性质: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菌肥)
施用时期:基肥(底肥)、种肥、追肥
22.节水灌溉的方法:微灌、喷灌、渗灌。
23.杂草的定义、特点、防除方法:
定义: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害大于益的植物
特点:结实多、落粒性强;传播方式多;种子寿命长;发芽出苗期不一致;适应性强、可塑性强、抗逆性强
防除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除、生物防除、化学防除。
24.地膜覆盖的作用:增温、保墒、保土、改善土壤养分、反光。
25.化控技术、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化控技术: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控制作物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生育过程的技术。
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植物生长延缓剂;植物生长抑制剂;其他调节剂。
应用:
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增蘖促根,培育壮苗;
促进灌浆,提高粒重;控制徒长,降高防倒;
防落花果,促进结实;加速衰老,促进成熟。
26.收获方法、贮藏条件:
收获方法:刈割法、摘取法、掘取法
贮藏条件:谷类作物:安全贮藏含水量13%以下;相对湿度65%、温度15℃
薯类作物:甘薯贮藏温度10-14℃,相对湿度80-90%;马铃薯1-5℃,85-95%
其他作物: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大豆)含水量9-10%以下;蔬菜种子含水量在7-10%以下
27.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28,作物的布局概念、影响因素、步骤
概念: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作物种类、面积和比例)与配置的总称。实际上就是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面积、比例和配置地点的一种作物生产部署。因此,作物布局是解决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
影响因素: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经济效益和科技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步骤: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作物配置的确定
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
29.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应用条件
复种:指一年内同一块地上接连种植(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
复种方式:直播、套作、再生、移栽复种
应用条件:热量条件(前提)、水分条件(关键)、肥力条件(基础)、劳畜力机械条件(保证)、经济效应
30.间混套作概念、技术原理
概念:单作:指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长季节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长季节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指在同一土地上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技术原理: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作物品种巧搭配)大同小异,对应互补
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和密度(田间结构巧安排
31.“挤中间,空两边”“高要窄,矮要宽”。
“挤中间,空两边”:以缩小高位作物的窄行距和株距(或较宽播幅)保证要求的密度,以发挥密度的增产效应;用大行距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的边行优势,并减少矮位作物的边行劣势。
“高要窄,矮要宽”:间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而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二倍。即:一般处于高层的作物的幅宽应尽量窄些,以发挥边行优势;而处于低层作物,应适当宽些,以减轻边行劣势。
32.轮作、连作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33.轮作作用:
1.轮作有利于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2.协调不同茬口土壤营养、水分供应
(1)从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来看
(2)从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能力来看
(3)从需要水分的数量、时期和能力来看
(4)从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范围来看
3.改善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1)豆科作物在轮作中可以改善N素营养
(2)轮作可以调节土壤有机质状况
(3)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况
(4)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
(5)轮作能改善土壤中的生物学性状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34.连作的危害:
1.营养物质的偏耗
2.有毒物质的积累
3.物理性状的恶化
4.不利生物因素的累积
35.忌连作作物:
1.以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胡芦科的西瓜及亚麻、甜菜等为典型代表
2.以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物为代表
36.连作作用:
(一)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二)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1.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
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
第四章
1.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1+12
¨关联性:系统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的关联性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
¨动态性:从时间角度来观测系统时,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运动,一方面系统结构随时间在变化,这是系统动态性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系统开放性和其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是动态性的外部条件。真正的静态系统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动态系统是绝对的。
¨有序性:系统的关联性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层次结构,以及动态性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统具有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质。越有序的系统,其组织化的程度越高。一个实际系统,从产生、发展到消亡,就是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演化过程。
¨预决性:系统的有序性使得系统自动导向它的终极状态,即“目的类”或“目的环”。
2.农业系统结构:管理子结构、科教子结构、生产子结构
3农业产后子系统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流通:互通有无
增值:产品加工
调节:促进生产,引导需求
竞争:优胜劣汰
第五章
1.农牧结合原理、农牧结合
农牧结合原理:就是指农业发展过程中植物业与动物业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必然联系。
农牧结合的机理:更好的满足社会多种需求;
显著提高经济收益;
变废为宝,生态效益好
2.三元结构:粮、饲、经
3农牧结合的途径:厩肥途径;
畜力途径;
经济途径
4.三效制约原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特点
三效制约原理:自农产品交换产生以来,农业系统中存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间对立统一的作用原理。
经济效益:是以经济收益为指标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现时生产效果评价,它决定农业经营实体和农业体系的经济地位、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显性存在的内容。
特点:与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性
具有短期性和微观性
与生产经营者切身利益相关
社会效益:指从国家或者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技术发展方向、生产效果的评价
特点:自身具有空间的延续性即全局性;
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即阶段性;
实现社会效益所进行的投入其价值难以计量
生态效益:是以生态环境健康为标准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技术发展方式、方向在相当长发展时段内效果的评价。它是系统性的安全指数,是一种隐性或者半隐性的客观存在
特点:正向收益代价大,所谓“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
累积影响久远,生态问题关系到千年万载的前途;
周期长,容易被忽视。
第八章
1.生物技术概念: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新新物种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2.生物技术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
3.遗传工程的优越性:容易打破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
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
由于是直接操纵毫无保护的遗传物质(基因),所以改变生物遗传性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
4.信息技术及分类:
(1)遥测技术:对信息的传感、采集技术
(2)通信技术:传递信息的技术
(3)计算机技术:处理、存储信息的技术
(4)控制技术:使用和反馈信息的技术
5.遥感技术的特点:无损性、宏观性、海量动态信息、廉价优势
6.GPS的组成: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
7.“3S”技术:由GIS、RS和GPS集合而成的综合信息技术
8.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
特点: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一些边缘学科,如放射生物学、辐射化学、核医学、核农学等;核技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应用广泛
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2大方面:核辐射的应用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核辐射在农业上的应用:
由原子核里放射出来的各种射线称为核辐射
植物辐射育种:利用各种射线(x射线、r射线、中子等)照射作物的种子、花粉、植株、枝条等,诱发生物体的遗传突变或遗传基因重新组合
低剂量辐射刺激增产:在蚕业和水产方面应用较多
辐射昆虫不育防治害虫
食品辐射保藏
9.示踪技术的优点:
(1)揭示一些常规方法无法解决或研究不清的复杂问题;
(2)可以分辨原有物质与实验中新加入的物质;
(3)灵敏度高;
(4)操作简单,分辨率高;
(5)可以进行活体测量而不破坏样品
10.化学调控技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技术
特点:通过化学合成物质处理,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促进或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补;
节令: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公顷=15亩=平方米
1亩≈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