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实验教学说课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
TUhjnbcbe - 2020/11/15 1:29:00
白癜风治愈会复发吗 http://m.39.net/pf/a_4653815.html

一、使用教材

本实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中“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实验的拓展实验。

二、实验器材:

1.仪器:恒温培养箱、冰箱、牛津杯、游标卡尺、微量可调式移液器、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锅、分光光度计。

2.材料:质量分数3%的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质量分数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6%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0.2%的α-淀粉酶溶液、稀碘液、滤纸片。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1.设计思路创新——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

变教材中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通过测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溶液的吸光值或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的透明圈大小,定量检测酶活性。

2.变量控制方法创新——使用酒精使酶失活,快速终止反应

为避免温度影响碘液与淀粉的染色效果,防止保温后、检测前淀粉的进一步分解,本实验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引入酒精使淀粉酶失活后,待液体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加入碘液染色,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3.检测方法创新

(1)使用分光光度计代替目测比色,通过淀粉剩余量检测酶活性

教材原有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目测比色法判断酶活性高低,但无法定量检测酶活性的具体差距,本实验中学生提出了用分光光度计检测酶活性的手段,方法可行,效果明显。

(2)将酶促反应的环境由液相变为固相,不经染色即可检测酶活性

创新实验中,学生用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代替淀粉溶液,让反应在固相介质中发生,实验效果明显,不用染色就可以比较酶活性大小。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1.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原理

分光光度计可检测溶液的吸光值(溶液中溶质对光的吸收程度),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值越高,因此可对淀粉剩余量进行定量检测。已有研究表明,淀粉遇碘后产生的淀粉-碘包合物对除蓝光以外的可见光具有较均匀的吸收。本实验采用nm的光测定淀粉的吸光值,检测淀粉剩余量。

图1分光光度计

2.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检测淀粉酶活性的原理

淀粉酶加入固体培养基表面后可以向四周均匀扩散,扩散过程中可将周围的淀粉水解,出现水解圈。酶活性越高,则淀粉水解的程度越大,出现的水解圈(透明圈)就越大,肉眼或经碘液染色后即可观察透明圈大小。

图2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

五、实验教学目标

基于新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四个维度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建构并分析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数学模型,达成“酶活性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学科概念,从而理解细胞代谢需要合适的温度、pH等条件的原因,认同酶对生物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2.科学思维:

在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实验方案,运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实验方案,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构建温度与酶活性关系的数学模型,科学思维得到发展。

3.科学探究:

在设计和实施定量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提问、设计、实施、结果交流和讨论,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增强求知欲,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责任:

主动了解与酶有关的行业或职业,积极运用酶的相关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辨别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伪科学(如端粒酶保健品)。

六、实验教学内容

1.定性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全体学生)

2.定量实验:

(1)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生物兴趣小组1)

(2)利用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检测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生物兴趣小组2)

七、实验教学过程

图3教学流程图解

1.定性观察、提出问题:

全体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每个小组按下表完成2个温度下的操作,最后将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总(见图4)。

步骤

操作

1

设置水浴锅温度

2

用移液器取质量分数为0.02%的α-淀粉酶溶液1mL、质量分数6%的可溶性淀粉溶液4mL,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在设置的温度下分别保温5min

3

将保温后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混合,在设置的温度下保温1min

4

加入1mL稀碘液,振荡混匀

5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表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操作步骤

图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实验前已经预设出高温下,淀粉酶因结构改变而失活,淀粉剩余量应该很多,但实际结果却与学生的预期不符,并且根据出现颜色的试管只能定性描述颜色深浅,无法判断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具体差距,使学生意识到本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缺陷,需要改进或创新。

2.共同研讨、提出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咨询老师等方式,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或全新的实验方案。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或透明圈法检测淀粉剩余量,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将检查淀粉剩余量改为检测还原糖生成量,并提出了尿糖试纸法、血糖仪法、称重法、密度法等多种方法,经过综合分析和预实验(见图5),学生排除了一些可行性较低的方法,并从中选择了分光光度法和透明圈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设计。

图5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的生成量

(预实验结果显示室温下的葡萄糖生成量已经超出试纸检测范围)

3.合作探究、完善方案

(1)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第1小组)

为了消除原有定性实验中温度对颜色反应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1的同学尝试等待各组温度降低到室温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高温组颜色依然偏浅(见图6),因此推测,在降温过程中,淀粉水解反应可能依然在进行。

图6室温下不同温度组的淀粉染色结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想到可以在淀粉酶与淀粉混合结束后立即使酶变性。然而常见的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中,高温会改变实验的自变量,强酸、强碱又会引起淀粉的水解,显然都不可行。此时,有同学提出,在新冠疫情期间,酒精是最常用的消*剂,而酒精消*的原理是引起了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而淀粉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可以尝试用酒精使蛋白质变性。小组成员经过重新设计实验,发现加入酒精后,高温组降温过程的淀粉水解被显著抑制(见图7),说明酒精确实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图7加入酒精后不同温度组的淀粉染色结果

随后,学生将各试管中的液体放到分光光度计中,在nm处测定吸光值,将测试结果输入Excel后生成吸光值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见图8),结果显示,在设置的温度中70℃条件下吸光值最低,说明该温度下淀粉酶活性较高,而低于70℃和高于70℃时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图nm处测吸光值

(2)利用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检测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第2小组)

生物兴趣小组2的同学选择使用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尝试在固相介质中让淀粉分解,根据呈现出的分解圈大小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

在他们所提出的第一代实验方案(见表2)中,将浸泡过淀粉酶溶液的圆形滤纸片放到培养基表面,24小时后碘液染色,发现透明圈过小(见图9),而且同一温度下不同平板中的透明圈直径差距较大,带来了较大的实验误差。

步骤

操作

1

配制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

2

倒平板

3

打孔器打出若干同等大小的圆形滤纸片

4

将滤纸片在酶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到淀粉-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

5

相应温度下保温24h

6

24h后取出培养皿,加碘液后用格尺对每个培养皿中的透明圈多次测量直径,取平均值作为该透明圈的直径

表2实验方案1.0

图9滤纸片法24h后检测透明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常用于抗体效价检测的牛津杯(图10)可以代替滤纸片,增加各组酶量的同时还可以使每个平板内的酶量统一。为了降低测量的误差,他们还想到用游标卡尺替代格尺,提高了测量的精度。通过以上改进措施,获得了更加明显的实验效果(见图11、12),同时意外的发现,改良后不需要染色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透明圈(见图10)。

图10牛津杯和透明圈

图11滤纸片法24h后检测透明圈

小组成员用游标卡尺将各温度下的平板中的透明圈测量直径后,将数据输入Excel后生成透明圈直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2),结果显示,在设置的温度中60℃条件下直径最高,说明该温度下淀粉酶活性较高,而低于60℃和高于60℃时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由于80度时,固体培养基已经大量融化,所以高温下酶活性的测量是该小组接下来要攻克的问题。

图12滤纸片法24h后检测透明圈

4.表达交流、思维共享

两个兴趣小组的成员在班级做成果汇报,详细介绍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参与项目的收获等,为其他同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八、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通过定性实验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们通力合作,相互研讨,共同探究,在实践中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

3.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并体会设置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提升实验设计的能力。

作者姓名:郭东岗

致各位读者:因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验教学说课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