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会会所历史照片
建筑是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缩影。从年近代上海第一个外侨俱乐部——上海跑马总会(ShanghaiRaceClub)的建立到年12月最后一个外侨俱乐部——犹太总会(ShanghaiJewishClub)关闭,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外侨俱乐部建筑,折射着这座城市的时代特征性和复杂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近代上海独特的娱乐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筑故事”系列丛书——《铅华洗尽后的真相: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首次系统整理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从庞杂的文字记录与现存不多的实体建筑中抽丝剥茧,阐述了自年开埠后,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的起步、兴盛和衰落的历史。李玲著同济大学出版社本书以“半绘本”的形式,采用文字+三维建模+历史影像的叙述方式,把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的发展清晰地呈现出来。部分重点建筑根据史料绘制了完整轴测图,并将分层轴测图与历史场景照片对应展示,形象生动又不失严谨。同时,首次对相关历史误判进行了澄清。别具特色的三维立体建筑空间展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详尽的、便于实地认知的现存俱乐部建筑信息有助读者更立体地领略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的独特风貌。喜爱建筑文化与历史、从事近代上海建筑文化研究、热爱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希望深度了解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朋友们,都能在书中有所收获。年,沪上第一个跑马场的建设催生了近代上海第一个外侨俱乐部跑马总会的建立。之后数十年里,随着侨民数量的增加,划船总会、上海总会、板球总会、飘艇总会等多个俱乐部社团接踵兴起。19世纪下半叶,根据目前能在《字林西报行名录》或《字林西报》中找到的确切史料记录,上海外侨俱乐部团体一共26个,俱乐部类型多样,除了跑马、划船、球类等运动型俱乐部外,还涉及社交娱乐、宗教信仰、艺术爱好等方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侨俱乐部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大大小小的上海外侨俱乐部有余个,为俱乐部专门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达30多处,其中不少成为了上海的城市标志物,构筑出独特的街道与城市景观。年之后,由于战争等原因,俱乐部数量开始减少。
▲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发展鼎盛阶段(―)的建造位置图
外侨俱乐部的引入,带来了全新的社交与娱乐、现代与奢华、共处与竞争、隔离与融合,是解读近代上海现代性特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聊聊近代上海第一个西式观演空间
提到兰心大戏院,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那么,你知道它和外侨俱乐部的渊源吗?
▲新兰心大戏院三维模型
上海开埠十年后,一部分爱好戏剧的侨民自发成立了业余表演的剧团,自编、自导、自演话剧与歌剧,虽然当时条件艰苦,需要在空闲的仓库里进行排练和演出,但表演却受到侨民们的热烈欢迎,演员队伍也不断壮大。
年,这些业余戏剧表演爱好者们成立了戏剧协会,同年建立了戏剧俱乐部——ShanghaiAmateurDramaticClub,译作“爱美剧社”或“爱乐社”,也称“大英剧社”,建立宗旨为“鼓励业余戏剧演出,扶植上海的业余剧院、戏剧图书馆,管理用于戏剧演出的资金”。
由于戏剧演出租借场地的费用高昂,俱乐部委员会决定建造一座专业剧场供排练和演出使用。于是,在英租界里的圆明园路(今虎丘路)和诺门路(今香港路)的交界转角处,“兰心大戏院”于年作为正式剧场被建成。
兰心大戏院是近代上海第一个西式观演空间:二层木结构的建筑,镜框式舞台,专业设计的舞台背景;观众厅包括池座和两层楼座,所有座位都有编号,而且接受预定,并由专门的票务公司管理售票。
年,剧场不慎失火而被彻底烧毁。进行重建后,年,新的兰心大戏院于1月27日重新开业。
▲建于年的兰心大戏院历史场景新的兰心大戏院内部观众厅依然保持了底层池座、两层楼座的格局,紧邻舞台下方的是乐池,可容纳40个乐师,与观众席前部在同一地坪标高上。池座座位呈扇形排列,靠近台口部分设包厢;楼座座位呈三面环绕状排列,前部为散座,后部设包厢。
▲兰心大戏院室内历史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厅采用了露明铸铁框架结构,纤细的铁柱直达屋顶,支撑起穹窿结构的肋架拱,一层和二层楼座的侧边悬挑构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铁梁,这是铸铁框架结构在沪上公共建筑中的首次运用。
与当时的其他外侨俱乐部高度私密化的特点不同,兰心大戏院背后的戏剧俱乐部由于戏剧表演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商业收入,因此相应的卖票和租借场地的活动使它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性。
另外,传统俱乐部通常由相同的地缘、业缘,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吸引人群聚集,多采用会员制,是具备一定私密性的特定人群活动空间,而“爱美剧社”的兰心大戏院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只要买票,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并观看表演。在当时,上海的外侨俱乐部有着严格的国籍限制,服务于外侨精英,几乎不向华人开放,而兰心大戏院作为众多俱乐部中公共性最强的活动空间,也成为了华人最早能够参与其中的外侨娱乐空间。
自年建成以后,55年间,兰心大戏院上演剧目次。年,国内成立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阳社就在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了《黑奴吁天录》,之后又陆续上演了《秋瑾》《徐锡麟》等革命剧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但20世纪20年代末,电影作为更加热门的娱乐选择登场后,热闹的剧院开始逐渐冷清。年,兰心大戏院被卖出后拆除。
年,在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和浦石路(今长乐路)的交界转角处,一个气势更加宏伟的新剧院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法租界的灯红酒绿中闪亮登场,它的主体也保留至今,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兰心大戏院。▲新兰心大戏院入口(现状)原入口大台阶现已不可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兰心大戏院由新瑞和洋行设计,占地平方米,建筑主体地上两层,局部三层。新兰心大戏院的观演空间包括观众厅、舞台、后台三部分,其中观众厅为船型平面,一层座位个,楼座座位个;舞台面积达平方米,高达17米;后台面积达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用于布景、道具、仓储,二层用于化妆、休息、办公等。年7月,侵华日*封闭了新兰心大戏院,后将其派与伪中华电影公司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戏院归还爱美剧社。—年,新兰心大戏院历经被爱美剧社卖出、划归上海市剧影工作者协会、划归上海市文化局,并更名为“上海艺术剧场”等一系列的身份转变,直至年恢复原名“兰心大戏院”。时至今日,兰心大戏院仍是沪上著名的综合性表演场所。▲上海爱美剧社会员在排练后的舞台合影
外侨俱乐部建筑是近代上海社会与城市发展的“鲜活”史料,从破土动工的那日起,就成为城市记忆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翻开这本《铅华洗尽后的真相: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更多建筑故事留待你去探寻......
▲现存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位置分布图
内页预览
本样式由编辑器出品,不允许任何第三方编辑器抄袭使用,违者必纠。“本书的出版,为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专门性研究填补了空白。作者对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的整个发展历史进行轨迹梳理,追溯其渊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通过初兴、发展并达到鼎盛,以及衰落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论述,对每一处俱乐部及其建筑的相关历史、建造过程、空间特点、风格特征、技术设备、历史变迁以及内部承载的社会生活等做出全面呈现,以尽可能再现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的历史原境。本书作者秉持了一名建筑历史研究者理应恪守的学术态度和作风,使本书图文并茂的同时,学术特色鲜明:一是尽可能全面。为描绘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形成和建造活动的全景图,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做史料搜寻、线索查找、现场考察和实物调研,最终挖掘出多个外侨俱乐部、40座俱乐部建筑,以及14处现存的建筑遗存,并尽力还原它们的形成、建造和使用过程,为这一类型建筑建构了较完整的史料基础。二是尽可能真实。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严谨的史学态度,对于既有研究尽可能找到确凿的第一手史料加以佐证;对于每一座现存建筑,均亲历现场,并‘触摸’到各个角落;对于已经消失的建筑,通过访谈、资料甄别、图文比对等工作进行排摸,还对不少被误读的‘史实’做了修正。三是尽可能客观与开放。无论是外侨俱乐部的兴起、建造还是其发展阶段的划分,无论是针对这一特殊类型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是它们与租界发展或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作者的阐述都有较宽阔的视角和立体的判断,这些丰富的追溯让我们有可能以更真实的历史认知去理解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并从中看到,它们既包含着一个时代殖民主义者的傲慢、炫耀与商业阴谋,但也不是简单的‘艳俗之地’,而是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礼仪、时尚、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多姿多彩的娱乐空间和建筑艺术。”——节选自同济大学卢永毅教授为新书所作序作者简介
李玲,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博士学位。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常年坚持参与建筑创作与实践。
新书现已上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书
近期推荐
这本“好看”的书,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想拿到雅思高分?这本书带你通关! 走近“土力学之父”卡尔·太沙基 新书速递《封面观点》第1辑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