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专利信息跟踪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年7月21日24日篇)
作者:莱肯生物
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暂时无法发表研究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价值专利评判标准的不同、保持新颖性的需要、保密技术细节的需要等),因此公开的专利信息就是跟踪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渠道。
然而,中国的专利年申请量已接近万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专利资料中找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
本专栏将定期梳理最新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并就部分专利进行简单介绍,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今天让我们看看年7月21日和24日都公开了哪些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专利。
部分专利简介——1、旱稻。
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3个专利(102204757、102196638、102196642)公开了培育节水抗旱稻恢复系、两系不育系、三系不育系的方法。涉及将强抗旱能力的旱稻种质转育到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或恢复系的方法。保山华大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102569633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基因敲除突变体在旱稻育种中的应用。申请人以粳型常规旱稻“陆引46”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同时敲除多个基因,获得多基因敲除突变体。该多基因突变体比野生型旱稻的穗数和千粒重增加,株高降低,产量显著提高且抗倒伏,可用于旱稻育种。申请人选取陆引46中GW2、SD1、DEP1和GS3为靶基因(同时Gn1a基因天然缺失),获得的多基因敲除突变体的GW2基因第4外显子位于基因组第位碱基A缺失,同时SD1基因第1外显子位于基因组第-位间插入碱基A,第-位bp替换为A碱基。申请人主张的权利主要包括:以突变基因序列为特征项的该多基因突变体在旱稻育种中的应用。2、抗虫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申请的102948358专利公开了一种抗虫融合基因mCry1AbVip3A。体外*性测定试验证明该基因产*蛋白对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同时能在单子叶植物中稳定高效表达,进而用于生产抗虫转基因植物。申请人在保持Vip3A基因(NCBIIDDQ.1)编码蛋白氨基酸组成总体不变的情况下,用单子叶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对碱基序列进行优化,并排除DNA序列中存在的造成植物转录不稳定的AT富集序列和常用限制性酶切位点(SacI);然后将Cry1Ab-Ma序列去掉终止子放在合成的Vip3A的N端,获得融合基因mCry1AbVip3A。申请人利用体外表达蛋白上清液喂食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幼虫,测试蛋白*力。结果显示第6天,饲喂mCry1AbVip3A蛋白的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无幼虫存活,而对照存活率在96%以上。3、籽粒基因。
四川农业大学申请的103623052专利公开了玉米ZmBES1/BZR1-5基因在培育大籽粒植物中的应用。ZmBES1/BZR1-5基因(NCBIID:KX.1)克隆自五叶期玉米幼苗叶片cDNA,基因转化拟南芥和水稻后,转基因拟南芥和水稻株系的籽粒粒长、粒宽及千粒重较野生型对照均显著增加。玉米内源ZmBES1/BZR1-5基因突变后(UniformMu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及EMS诱变突变体),玉米籽粒的粒长、粒宽与百粒重均显著降低。扬州大学申请的104595280专利涉及水稻NF-Y转录因子家族突变型基因NF-YB9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和应用。水稻基因NF-YB9(LOC_Os06g)及其编码蛋白参与调控水稻籽粒发育,利用CRISPR/Cas9技术突变NF-YB9基因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籽粒长度。所获得的突变型基因为在NF-YB9野生型基因的第14~17位核苷酸缺失;或第17~18位核苷酸缺失同时第20~45位核苷酸缺失;或第17~45位核苷酸缺失;或第14~17位核苷酸缺失以及第19位核苷酸缺失同时第43~49位核苷酸缺失。4、株型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申请的1专利涉及株型相关蛋白在调控植物株型中的应用。申请人采用叠氮化钠处理东北栽培稻品种空育,获得叶夹角变大的突变体pow1,并克隆到调控水稻叶夹角的POW1基因(NCBIID:XM_.2),进一步通过互补实验和RNAi干扰验证了基因功能。该基因编码类异染色质蛋白LHP1的拮抗蛋白。申请人主张的权利主要包括:POW1及类似蛋白以及相关生物材料(核酸分子、表达盒、载体、重组微生物、细胞系等)在叶夹角调控相关领域的应用、方法或产品。河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10258414X专利公开了大豆GmFULa基因在调控大豆株型和产量中的应用。GmFULa基因克隆于自贡冬豆cDNA,提高GmFULa表达后可以改变自贡冬豆的株型并提高产量,具体为产量性状荚数、粒数、籽粒重量和籽粒体积增加;株型性状分枝数、株高、节数、叶片面积和叶片数量增加。5、其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1专利公开了一种植物脱水应答元件编码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耐低氮胁迫中的应用。该蛋白是源于大豆的脱水应答元件蛋白GmDREB3,该蛋白编码基因从大豆品种“铁丰8号”中克隆得到(NCBIID:DQ.1L),通过转化小麦验证基因在低氮胁迫下的功能。申请人主张的权利主要包括:GmDREB3及类似蛋白以及相关生物材料(核酸分子、表达盒、载体、重组微生物、细胞系等)在耐低氮相关领域的应用、方法或产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申请的104420996专利公开了小麦抗条锈病相关蛋白TaNTL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TaNTL1来源于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的抗条锈病基因,抑制该基因后能够提高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扬州大学申请的104834402专利公开了一种凤丹PoCCoAOMT基因cDNA全长序列及其在植物抗旱中的应用。PoCCoAOMT基因cDNA全长序列克隆自干旱胁迫下的凤丹叶片,编码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这是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将PoCCoAOMT基因转化到烟草中,转基因烟草植株具有显著增强的耐旱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申请的102382203专利涉及植物氨基酸通透酶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耐高温性能中的应用。玉米氨基酸通透酶ZmAAPa基因参与调控玉米花粉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ZmAAPa基因,能够显著提高玉米花粉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率,且不影响花粉和花药的正常发育。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申请的102827809专利涉及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在改变枸杞果色中的应用,所述结构基因包括F3′5′H、UFGT、ANS、DFR和CHS;申请人以黑果枸杞和白色变异枸杞为原材料进行对比,发现所述结构基因的表达和花青素的堆积速率显著正相关,最高的转录水平是在开花后25d和开花后35d时期,并且在黑果中高表达,白果中低表达。沉默上述结构基因后,黑色枸杞改变为白色枸杞;超表达上述结构基因后,白色枸杞改变为黑色枸杞。河南科技学院申请的102600068专利涉及一个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促进*瓜植株生长和抗连作障碍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新基因CsAt5g/MTG13_5。申请人从*瓜中克隆At5g同源基因CsAt5g/MTG13_5(Csa5G.1),利用建立的TRV-VIGS体系沉默CsAt5g/MTG13_5基因获得*瓜抗自*作用植株的方法,及沉默CsAt5g/MTG13_5基因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抑制根系对CA的吸收及向上运输、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及保持细胞活力、促进*瓜植株生长、增强*瓜抗自*作用能力的可能调控机理,可用于创制*瓜抗自*作用的新种质。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