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同学没有开学返校,片警实验室的同学们为了学习更多的实验室必备技能,开展了萌新导航系列培训,并在全网同步直播。课堂内容包括各种作图软件、统计软件、文献管理软件等软件的使用,常见数据库的使用,以及常规实验操作等。
本次培训由沈从乐师兄讲解实验室常用质粒载体的构建思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复习,我们将提供课程回放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祝大家学习愉快!
视频回放
(亦可点击“阅读原文”前往bilibili观看回放)
课堂笔记
01
基础概念
DNA载体可使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以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人工改造的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便于目的基因插入;
2.带有标记基因(抗性基因、荧光基因等),便于筛选;
3.大小合适(一般小于10kb),便于转染。
载体质粒示例:MCS(multiplecloningsite):多克隆位点外源基因插入;
CMV启动子(以及SV40、bla、T7、U6……):高效率启动基因表达;
SV40polyA信号(以及TKpolyA……):转录终止,给mRNA添加polyA尾防降解;
neomycin/kanamycinresistanceORF新霉素(G)/卡那霉素抗性(以及Ampicillin氨苄、puromycin嘌呤霉素……):用于细菌转化/细胞转染后的筛选。
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DNA序列中的回文序列,并对两条链上特定碱基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大多来源于细菌,根据细菌种属而命名。
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构建载体应注意:
1.单酶切后载体容易自连必须去磷酸化,不能保证插入片段的方向;
2.双酶切需要注意同尾酶的自连。
NEB限制性内切酶的信息解读
02
构建过表达基因质粒
表达基因扩增的引物设计:
1.NCBIGene数据库查找基因cDNA序列;2.查找CDS区序列的酶切位点,对比载体上的酶切位点,避免冲突(可使用primerpremier5软件或南京德泰生物镜像(网站));3.CDS区首、尾序列+5’端加上酶切位点和(或)保护碱基(如下图)。表达载体构建简要流程
1.PCR扩增出基因CDS区,bp左右,胶回收;2.双酶切胶回收产物及载体,胶回收;3.酶切后的产物用T4连接酶(Takara)连接过夜,转化,鉴定。常见问题
1.引物特异性不好,PCR杂带太多或根本扩增不出来在CDS区的上下游重新选择引物,扩增成功后,以这个大一点的片段为模板扩增CDS区;
人基因ORF库购买。
2.PCR产物酶切不成功构建克隆载体,再酶切;
载体自连会使LacZ编码,在IPTG/X-Gal平板上呈现蓝色。
3.没有合适的酶切位点无缝克隆试剂盒。
4.没有合适的抗体加上标签,翻译成融合蛋白,比如His、HA、Flag、Myc等,N端C端均可;
引物设计:CDS区序列,5’端依次加上标签序列、酶切位点和(或)保护碱基;
载体自带标签,需要注意酶切位点处可能移码。
03
点突变质粒
1.使用高保真酶进行定点突变:PrimeSTARMaxDNApolymerase
PCR合成突变质粒,DpnI消化模板质粒,转化培养,后续测序鉴定。
2.使用无缝克隆连接进行定点突变:
PCR扩增出突变的线性化载体,无缝克隆连接成环状质粒,转化培养,后续测序鉴定。
04
CRISPR/Cas9质粒的构建
原理提要1.切割区的选择在于PAM序列-NGG;
2.特异性在于sgRNA的20个碱基;
3.Cas9失活:D10A、HA突变。sgRNA设计
1.NGG序列前面,长度20nt左右;2.GC含量在40-60%之间;3.尽量以G碱基开始,最后7个碱基的靶向性要好;4.尽量靠近基因编码区的ATG下游,第一或第二外显子。sgRNA设计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