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现状
TUhjnbcbe - 2021/6/4 1:39:00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作者:林俊伟

单位:医院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肿瘤预后,不孕不育查因,科学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也是细胞遗传的一项基本检测技术。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之后,加入秋水仙素,使分裂中的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再经过染色体制备,将染色体的条带染色显示出来,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核型、染色体数目及条带,分析后给出诊断意见。

但社会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在进步,临床需求也在提高,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挑战,现就该技术应用现状做一个简单分析。

1

检测周期长

细胞培养周期长,如外周血细胞培养需要72小时,羊水细胞培养需要5-7天,再加上染色体制备时间,在显微镜下核型分析(计数染色体数及条带分析)过程,这一系列操作到出报告时间较长(一周到一个月时间不等),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也让临床对病情的掌控略显被动。

2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要求高

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容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细胞分裂中止时间点选择不恰当容易引起细胞核型过少,细胞悬液吹打均匀程度影响染色体核型分散程度,酶活性及酶消化时间又决定着染色体显带水平。这些需要技术员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任何一步实验操作都直接影响下一步诊断操作——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是借助显微镜将染色体放大进行数目计算与结构分析。如染色体G显带需要分析到左右条带水平,这就要求检验者要熟悉24条染色体形态特征及显带分布,从而分析患者遗传物质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染色体形态是否出现变异、重组等,并根据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给出一个建议解释。

目前核型显带技术有C带、G带、N带、R带等多种显带技术,不同显带技术显示出来的染色体特征不同。因此在核型分析这一块对技术人员不仅要求熟悉各种常见染色体疾病核型类型同时也要求掌握对不同显带技术染色体特征的识别。

一个具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初级技术员需要半年到一年的系统培训才具备独立上岗能力,因此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且要求高。

3效益低,人员易流失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周期漫长,基本纯手工操作,尽管现已有自动染色体制备仪,自动核型扫描仪等可以协助提高效率,但核型最终结果都离不开人工分析出建议解释意见。因此不能成批检验,导致人均效益远低于其他临检项目,这也是该检验技术目前受重视程度不高及检验技术人员容易流失原因。

4小片段检出水平低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只能检测6Mbp以上结构异常,对于低于该水平片段容易漏诊,这是一个方法学的局限性。

5检测创伤性

细胞培养采集不同类型样本对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创伤,这对患者会构成一定心理压力,有时对临床医生取样技术水也有一定要求,如绒毛取样,羊水穿刺,骨髓穿刺等。

6分子生物技术发展,辅助诊断技术出现

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分子诊断技术不断涌现出来。QF-PCR(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快速检测21,13,18,X,Y染色体数目异常,在3-5天出具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基因芯片(CMA、SNPArray)可以快速检测全部染色体异常包括缺失、重复、小片段异常、单亲二倍体等;二代测序(医学外显子、全外显子、全基因测序)检测全面,分辨率高,可以检测基因突变……

新技术涌现大大弥补了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不足,包括批量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备受青睐,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染色体检查方面不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7存在即合理

尽管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操作复杂,大范围推广不容易,分子新技术不断弥补其不足之处,但存在即合理。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

目前唯一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技术;对于低比例嵌合体有更高的检测率;在不孕不育,智力低下,多发畸形,流产胚胎等方面作为遗传病不可缺少的检测技术;在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预后评估技术手段等。培养依然有着其他检验技术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窦笑菊.核型分析方法研究及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18:32-34.

[2]高文.浅谈染色体制备技术[J].宁德师专学报,,6(2):56-57.

[3]赵华巍;戚红;蔡莉蓉;周秀云;师莉莉;王树玉;.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胎儿畸形染色体分析中的比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3(8):12.

[4]龙志高,医学细胞遗传学实验工作手册[M].培训班教材:湖南,:19.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