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回顾NatCommun丨真菌萜
TUhjnbcbe - 2022/2/24 13:18:00
非血红素铁α-KG依赖单加氧酶以α-KG为辅底物,Fe(II)为辅因子,偶联氧气产生活泼Fe(IV)-oxo中间体,可选择性活化底物的C-H键,同时α-KG发生脱羧形成琥珀酸和CO2。该超级酶家族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化合物骨架多样化起着重要作用。真菌杂萜生物合成中的Fe(II)/α-KG依赖加氧酶大多是多功能的,单个酶可催化多步反应,如简单的羟基化以及显著的骨架重排反应等。来自构巢曲霉austinol(1)生物合成中的AusE和巴西青霉paraherquonin(2)生物合成中的PrhA是同源Fe(II)/α-KG依赖加氧酶(约78%序列同一性),均催化底物preaustinoidA1(5),形成多样产物。其中AusE先催化C1-C2位的去饱和形成austinoidA2(6),然后催化A/B环重排为螺内酯得到austinoidA3(7)(图1);而PrhA先在C5-C6位去饱和形成berkeleyoneB(11),然后催化A/B环重排为环庚二烯得到berkeleydione(12)(图1)。两个高度同源酶识别相同底物,但催化功能迥异,其中的结构-功能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图1.AusE和PrhA识别相同底物,催化不同反应类型。一、AusE和PrhA的整体结构及活性位点构造对于AusE,首先用EDTA螯合去除金属离子,随后在无氧条件下与Mn(II)重新结合,最终成功得到AusE-Mn(II)/α-KG的晶体(2.1–2.8?),但体外试验表明添加EDTA后AusE无活性,且AusE的活性是在添加Fe(II)而非添加Mn(II)时得到恢复,表明Fe(II)才是AusE辅因子。遗憾的是,百般尝试后并未得到apo-AusE和AusE-Fe(II)/α-KG的晶体。对于PrhA的结晶,C端Glu-Val被AusE相应区域(Ile-Ser-Ser-Ala)替换至关重要,因为此C端区域在单体间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接着,研究人员通过浸泡法将辅因子Fe、αKG和底物5转入到apo-PrhA晶体中,最终拿到了apo-PrhA、PrhA-Fe、PrhA-Fe/αKG和PrhA-Fe/αKG/5的晶体结构(2.1–2.3?)。

AusE和PrhA都以对称的同源二聚体存在,具有典型的非血红素铁加氧酶的折叠类型。这些酶有一个?2的紧密二聚体界面,并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活性口袋。AusE和PrhA的单体结构高度相似(个Cα叠加的RMSD0.6?)。AusE和PrhA拥有保守的αKG加氧酶家族中金属结合所需的2-His-1Asp催化三联体(His-Asp-His),在AusE-Mn和PrhA-Fe结构中,催化三联体结合金属离子(图2a中L区域)。在PrhA-Fe/αKG和PrhA-Fe/αKG/5结构中,αKG、催化三联体和1个水分子形成八面体结构。αKG以双齿方式螯合铁,并通过盐桥和氢键网络与Arg72、Gln、Thr及Arg相互作用。二聚体中只有PrhA的B链的活性位点结合了底物5,5位于被Fe(IV)=O氧化的朝向。5的分子结构与之前报道的结构一致,但其A环构象发生了变化,即,与PrhA结合时,5的A环从椅型构象转变为船型构象,这种构象变化可能对起始时Fe(IV)-oxo抓取氢原子比较重要。在PrhA-Fe/αKG/5结构中,5通过氢键网络固定在His-Asp-His三联体相对于Fe(II)中心的对面(图2b)。此外,LoopA的57-69位残基(LoopA)和A链C端的发夹结构’-’位残基(HairpinB)也参与到底物结合之中(图2a中的B区),Asp与5的D环形成氢键。PrhA-Fe/αKG/5中A链和B链的叠加表明作为lid的LoopA构象发生显著变化:在结合5后,B链的A环从开放到闭合状态切换向底物移动,A环上Ser66的Cα向活性位点移动5.4?,与Asp’和底物5的D环相互作用,这种从开放到关闭状态的切换保护活性中间体不受溶剂的影响。有趣的是,5的D环也与αKG直接作用(3.1?),意味着底物结合需要与αKG-5接触。由于αKG在每个反应周期中被消耗,氧化产物也可能与琥珀酸一起离开活性位点,底物在新的αKG分子结合后重新进入活性中心。

图2.AusE-Mn/αKG和PrhA-Fe/αKG/5的活性口袋结构a)PrhA-Fe/αKG/5活性口袋中结合Fe和5的残基,分为三个区域;b)AusE-Mn/αKG和PrhA-Fe/αKG/5的活性口袋的叠加比较。其中、、和位残基不保守。二、点突变实现功能转换AusE和PrhA的结构比较表明R区三个残基不保守:、和(图2b)。考虑到AusE和PrhA的结构决定它们催化相同底物发生不同反应,研究人员将PrhA中可能与5的A环相互作用的两个残基(Val和Ala)与AusE对应的残基(Leu和Ser)互换,设计了多个突变体,然后以5为底物测试突变体的体外酶反应:单突变体AusE-SA获得了PrhA型“B环扩大”的功能生成12,同时保留“螺内酯形成”活性产生7(图3a);双突变体AusE-LV/SA不再产生7、仅生成12;双突变体PrhA-VL/AS失去原来的催化活性,获得AusE型“螺内酯形成”功能且仅产生7。同时稳态酶动力学分析表明AusE-LV/SA和PrhA-VL/AS有与野生型相近的Kcat和KM值(表1)。这些结果两种加氧酶的功能完全发生改变,同时也保持了天然酶的催化效率。图3.野生型和突变型AusE和PrhA与底物5的体外酶反应a)酶促反应产物12和7被LC-MS捕捉到的离子色谱图(m/z.2),反应时长均为5min;b)PrhA-VL/AS与底物5的体外酶反应时间梯度HPLC分析;c)PrhA-VL/AS/VM与底物5的体外酶反应时间梯度HPLC分析,以野生型AusE反应12h为对照。新峰13–16仅在PrhA-VL/AS和PrhA-VL/AS/VM而非野生型AusE的反应中出现。5在pH7.5的PIPES缓冲液中培养12h,无酶作为阴性对照。表1.AusE和PrhA的野生型和突变体的稳态动力学参数有趣的是,长时间将5与PrhA-VL/AS孵育,得到了13和14两个新产物(图3b和图4),质谱结果显示它们分子量比7少16Da,支持13和14是7的氧化产物。为鉴定13和14的结构,研究人员通过用酶体外大反应制备分离到了13和14,其中13在无酶条件下可自发转化为14,因此基于14结构中的四氢呋喃环,推测13是7的C-13羟基化衍生物(图4)。三突变体PrhA-VL/AS/MV也催化AusE型重排反应,生成13以及另外两种产物15和16(图3c),HRMS和NMR分析表明15为14中C1位羟基化产物(图4)。因此,PrhA双突变体能够催化额外的氧化步骤,而三突变体与野生型AusE相比,进一步氧化13至16、14至15。除了以5为底物以外,AusE也可以催化3生成4、8、9和10作为分流产物(图4),但野生型PrhA不能以3为底物,双突变体PrhA-VL/AS可催化3得主产物8和少量的10,三突变体PrhA-VL/AS/MV几乎与野生型AusE功能相同。图4.AusE和PrhA及突变体的催化多功能三、PrhA突变体的晶体结构研究人员还获得了双突变体PrhA-VL/AS与Fe(II)、αKG与其底物(3、5、6和7)的共晶(2.25–2.3?,图5c-e)以及三突变体PrhA-VL/AS/MV与其底物3的共晶(2.35?,图5f)。分析这些晶体结构发现,Fe(II)、αKG以及八面体金属配位几何结构几乎与野生型PrhA相同。底物结合位置无显著变化,底物D环区域由相同氢键网络固定(图5a),但A/B环区域与酶活性位点相互作用较弱,解释了酶是如何接纳底物的A/B环变化催化多步氧化的。底物D环与灵活的LoopA和有一定柔性的HairpinB(相对较高的B因子)结合,而A/B环嵌入疏水活性位点内部,其移动受到限制,因此每个底物只能有一个或两个碳上被Fe(IV)-oxo中间体攫取氢原子。Fe(II)/α-KG加氧酶的反应由底物被攫取氢原子起始。由于Fe(IV)=O的O朝向尚不清楚,所以研究人员比较各个结构中底物5反应位点(C-2和C-5)相对于Fe的距离来判断优先攫氢位点。距离特征与两种酶的第一步去饱和产物一致,并推测其中S通过H键拉动底物和影响A环构象(船式/椅式)的方式改变攫氢反应位点。接着,推导了Fe(IV)=O中间体攫氢生成自由基,并帮助脱去质子,导致形成双键或重排的机制。图5.PrhA与突变体结构叠加图a)底物在野生型PrhA和突变体中构象叠加;b-f)分别为PrhA-Fe/αKG/5(b),PrhA(VL/AS)-Fe/αKG/5(c),PrhA(VL/AS)-Fe/αKG/6(d),PrhA(VL/AS)-Fe/αKG/7(e),和PrhA(VL/AS/MV)-Fe/αKG/3(f)的活性口袋图;g)SuperimpositionoftheactivesiteofPrhA-Fe/αKG/5andPrhA(VL/AS)-Fe/αKG/5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Fe(II)/α-KG加氧酶AusE和PrhA的晶体结构,通过比较PrhA与底物5的共晶和AusE晶体结构发现了功能差异相关的三个关键催化残基,通过设计三个关键催化残基的点突变实验实现了功能互换,并得到了PrhA-VL/AS的双突变体与底物3、5、6和7的共晶以及三突变体PrhA-VL/AS/MV与底物3的共晶。本研究发现Fe(II)/α-KG加氧酶活性口袋中细微变化(三个氨基酸残基)显著影响产物的多样性,为相关生物催化剂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平台。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IkuroAbe教授和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ToshiyaSenda教授。IkuroAbe从事天然产物发掘,生物合成及代谢工程改造研究。ToshiyaSenda从事药物靶标和生物合成酶结构生物学研究。文章信息:Nakashima,Y.,T.Mori,H.Nakamura,T.Awakawa,S.Hoshino,M.Senda,T.Senda*andI.Abe*.Structurefunctionandengineeringofmultifunctionalnon-hemeirondependentoxygenasesinfungalmeroterpenoidbiosynthesis.NatCommun9,().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NatCommun丨真菌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