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一下:
教材这一节用斯帕兰札尼的实验引入,我起初并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在我看来,消化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并不能算作细胞代谢的范畴,这与本节的主题有点偏。不过后来我想一想,这个例子其实可以作为胞外酶的例子,让我们明确酶虽然是细胞内产生的,但是在细胞外也可以发生作用。
这个实验,我用了简单的数学模型处理,其实这个模型漏洞很多,把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直接忽略掉了。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本身可以数学化,而数学化/符号化对于一门学科的科学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用数学中函数思想去处理实验问题,这对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有帮助的。只是这里如果将数学模型作为一个教学点,课时会比较紧张。
实验组就是施加了实验处理,这个实验处理可以视加上自变量,也可以是去掉自变量。这个此处没法强调,课时不够处理的。
这里是四个视频,比较大,只显示了截图。
这里重点强调了反应历程。教材的处理是直接给出了活化能,这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后面的“反应历程”是什么意思,学生(包括老师)搞不明白;第二,直接给出的活化能概念过于抽象,比较容易导致误解。
我个人感觉,学生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一个一定温度的某种分子,他们认为分子中所有能量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体系中同样的分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这里选择了用水的气化类类比,通过气化过程来类比反应历程。这里主要让学生明确常态和活跃状态其实都是一个体系中的分子,只是它们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水平;反应过程中,体系中分子的能量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就会存在分子从常态能量水平到活跃状态能量水平的情况。
这个类比存在的问题:水的气化是吸热的,即“终产物(气态的水)”的能量水平比“反应物(液态的水)”能量高,这和过氧化氢分解的情况相反,不过这个影响不大,只是后面作图时把终产物的能量画的比反应物高就可以了,其余不影响。
这几页不是给一般学生看的,一般也不需要讲。
这里是第一节课结束。由于本节课主要讲了简单实验的数学模型以及活化能(反应历程),因此酶的本质可能需要安排成课下阅读材料和问题,留待下一节课用。
这是实际是一个1分钟略多的视频。
“验证”和“证明”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一点在科学哲学中尤为重要,可惜在咱们国家,高中讲这个有点“牛对人弹琴”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