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公示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评选结果,中山市参赛教师成绩优异,共11人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3人,综合成绩居全省前列。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以线上申报形式开展,参赛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课程视频”“说课PPT”“说课文稿”等资料,由专家进行线下评审。活动涉及高中物理、初中物理、高中生物、初中生物、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小学科学、其他学科等8个学科,共评出一等奖66名,二等奖76名,三等奖90名,获奖总人数人。
一起来领略
获奖老师们的风采~
小学科学组省一等奖(第3名)
作者:刘蕾(中山市菊城小学)
参赛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为了探究空气温度和体积的关系,刘蕾老师在实验器材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她自行设计了液柱瓶,并加装了温度传感器和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可以分别测量出空气的温度及体积。另外,刘老师还在“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单一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拓展实验,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完整地归纳科学概念。
高中物理组省一等奖(第3名)
作者:邱锦辉(中山市第一中学)
参赛课题:《STEM理念下功能关系的探究——揭秘弹射式过山车原理》
邱锦辉老师从揭秘弹射式过山车原理入手,通过巧妙改造玩具弹射器并结合玩具轨道搭建仿真弹射式过山车实验场景,引导学生运用Dislab传感器探究这些场景中的功能关系。这套实验方案从STEM的视角出发,整合了物理、数学、工程和技术应用,让学生从玩乐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总结物理规律,从而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化学组省一等奖(第2名)
作者:*舒婷(中山市濠头中学)
参赛课题:《电解池装置创新实验》
*舒婷老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利用H型电解槽、针筒、导管等物品设计了适合学生探究的电解池实验装置。此套装置适用于电解多种电解质溶液且具有实验现象明显,简单易操作等特点。*老师巧妙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探究粒子放电顺序与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活性电极,高效突破了电解池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高中化学组省一等奖(第1名)
作者:林晓霞(中山市华侨中学)
参赛课题:《固液不加热反应创新装置系列实验》
林晓霞老师以高中化学乙醇与钠的反应为基础,利用自制固液不加热反应创新装置,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深化、拓展,引导学生完成乙醇结构的定性探究到定量探究,实现定性定量一体化、定性操作简便化、定量探究精准化,深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同时尝试将创新装置运用于高中各板块的不同实验中,使装置具有多实验适用性,结合装置成本低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的特点,为实验条件相对匮乏的地区提供参考和推广。
高中生物组省一等奖(第4名)
作者:陈雁庄(中山纪念中学)
参赛课题:《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陈雁庄老师以“居家玩转芦荟”和“奇妙的红树”这两个项目为课程的载体开展论证式教学,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探索不同植物的耐盐碱机理。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陈老师巧设质疑,通过分析“较耐盐碱的芦荟经1%NaCl处理后失水程度却更大”和“滴加清水后部分*槿花瓣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等异常现象,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组省一等奖(第1名)
作者:程佳佳(中山市第一中学)
参赛课题:《酶的特性综合实验探索和改进》
程佳佳老师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的内容为基础,在一轮复习时将酶的特性相关实验进行综合,对教材实验进行了量化、深化和拓展。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大胆创新实验方法、自制实验装置,实现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改进,同时利用固定化酶深入探究酶的作用,实现了对教材实验生活化、科学化和本质化的改进。
其他学科组省一等奖(第1名)
作者:余美贤(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
参赛课题:《比谁“跑”得快——基于STEM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余美贤老师的课题选自项目式学习校本教材,整节课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开展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拟订方案—创作实践—修正优化”这一过程,将所学的概念、知识等与项目实施方案真正整合在一起,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创”的理念,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师还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课后延伸活动,完成了一款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探究性好的创新学具。
其他学科组省一等奖(第3名)
作者:刘建国(中山市古镇镇曹三小学)
参赛课题:《看清你的手》
刘建国老师的课题选自自编的小学四年级创客校本教材《创意小游戏》,课程内容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石头剪刀布”小游戏为主题,通过“认识变量——信息反馈——精准编译”三个关键词构建分层递进的活动内容,课程设计契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上,刘老师还敢于让学生“试错”,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来提升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组省二等奖
作者:陈蔼龄(中山市*圃镇新地中心小学)
参赛课题:《水去哪里了》
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探究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老师创新设计了“水分蒸发探究装置”,将水蒸发过程转变为箱子内湿度传感器的湿度变化过程,使得水蒸发过程数据化。此外,在课程设计中,陈老师补充了“探究水表面空气流动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探究气温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等实验内容,使实验探究更加全面。
初中物理组省二等奖
作者:陈幼丽(中山市永宁中学)
参赛课题:《平面镜成像特点》
陈幼丽老师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镜成像》的内容。陈老师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自主探究”的思路设计本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陈老师还结合教材实验的不足,创新设计了一套《平面镜成像演示仪》。该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除了可以完成教材的实验,还能探究平面镜在多种条件下的成像特点,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初中化学组省二等奖
作者:梁家傑(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
参赛课题:《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这一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关于一氧化碳还原性,教材中仅用了一句话来介绍,没有对应的实验支撑。梁老师通过自制的反应装置,有效规避了实验中CO等有*有害物质的不利影响,完成对CO还原性的探究,使原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有了实验基础。教师利用此套装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学物质,树立正确的化学观。